谁有【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20:19:22
谁有【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阅读答案
谁有【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阅读答案
谁有【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阅读答案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讨论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讨论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6.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7.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8.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9.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7.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答:8.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答:展览内容:参观感受:9.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你最有感触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幅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答:10.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1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答:1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答:1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答:14.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7.要点: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8.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 9.示例一:“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个姑娘的“微笑”深深触动了我.我感到,被迫害者在如此恐怖的人间地狱里对生命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示例二:“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用“最可怕”来形容这里的明媚阳光、和平宁静,造成一种心理反差,使人立刻联想到这和平美好的背后,曾经上演过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人间惨剧.作者还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置信,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10.示例: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11.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12.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13.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14.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