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教授《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7:34:07
苏力教授《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
苏力教授《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
苏力教授《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喜欢于苏力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于学术问题的讲求真理的精神及宽阔的思维领域.如果冒用恩格老的一句话,就是他(马克思)的头脑就象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军舰……《制度》文一篇很好的以具体案例说一般规律的文章.之所以不忍心说是论文,是因为论文听起来就是非常艰深.而此文尽管曲尽其致,却非常之引人,以至于我禁不住对其中相当部分作了笔记(尽管我的电子文档的收藏中已经有了他的几乎能找到的所有文章).文章主要反驳或部分否定了一种观念,即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好的”制度在起源和形成中也是“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的展开”[1].首先,苏力在某种意义上限定了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作为司法审查制度的起源和创造意义,从而引出历时性在制度形成中的地位.其次,点出了制度是“形成的”,而不是“共时性”地构建出来的.在这其中,作者用了河流和河水的比方,很大程度地肯定了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建构者本身等“构成性因素”对于制度产生和形成的作用.由此看来,文中指出的那种对于制度的错误认识,现在仍存在于人们之中,并在实践中体现为,热衷于从逻辑上(而不是从实际需要)去建构一个庞大的制度、机制或制度体系,而对执行这一制度或制度体系却缺乏热情.一旦时过境迁,制度就仅仅成为制度汇编中的泛黄纸页.哈耶克说,制度是人类行动的产物,是演化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变成活的行动,没有在社会实践这一“河床”的约束中奔流,并对河床产生影响的“制度”称不上真正的“制度”,只能说是一些规定的集合.之所以出现制度无法付诸实践的情况,仍然需要从制度的“构成性要素”上去找.苏力教授的分析给了我们分析的方法.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制度本身的原因,也许所制定的制度无法真正解决实践面临的问题,这里的前提是促使制度出台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解决”不仅仅是在逻辑上、观念上、或者说是应然范畴内的解决,而是在考虑以现实的诸多限制因素下的解决,如同闻一多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也即,制度的逻辑应当与现实生活的逻辑保持同一,才能顺利“接轨”,否则,制度就会被生活的逻辑抛弃,无法付诸实施.其次,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原因.社会生活是客观的,但它也可能造成制度无法实施.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生活并没有产生那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制度要解决的是一个“假问题”,如同用箭去射水中的明月.这种现象听起来有趣,在现实中虽然不多,却仍然存在着.二是社会生活发展太快,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迅速过期,如针对某项活动的制度,因为制度的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段,等到制度出台,活动已经过去,制度自然就束之高阁了.三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宏观性使制度显得拘谨、虚弱,制度总是面对问题,而任何问题都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制度的制定者往往只是处于社会的局部,在权力和视野上均受到局限,因此,一个具体的制度往往只能规定或调整问题的某个侧面或者说是重点.而其他方面如果不解决,往往使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再次,可能是制度执行者的问题.制度的目的就是尽量排除人为因素.但是,制度还是需要人来执行,关键的执行者的风格往往决定了制度的命运,正如马歇尔及其后那位大法官的个人风格实际决定了司法审查制度的命运一样.制度的执行,需要执行者的激情、执著、个人魅力,需要执行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并需要时时在执行中对其进行丰富和修正,才能始终保持制度的活力.-------------------------------------------[1] "近代以来,由于对人类理性的力量的过分崇拜,我们如今几乎习惯于将某个后来人认为良好的制度视为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展开,视为个别人或少数精英清醒意识和追求的产物,把一个制度同后来者构建起来的关于这一制度的理性论证等同起来;我们不仅日益注重制度设计,而且在设计时,也往往注重所谓的制度的“本质关系”;在考察一个制度时,也习惯于从善良愿望出发考察它的纯洁、崇高的起源.而一个制度的失败,也往往归结于其先天的理论不是或创制者的道德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