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8:57:24
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

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
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

高尔基是列宁的朋友吗?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因外祖父破产而辍学.他从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当学徒、做童工、在轮船上做仆役、在戏院里当配角等.一八八四年,他离开故乡到喀山,做工之余,勤奋读书,并接触到民粹派和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工人和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为沙皇政府所监视和逮捕.他曾两度在南俄和乌克兰一带流浪,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了解很深.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初次发表作品,一八九五年参加报社工作.一八九八年,他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集》出版,引起文坛重视.
高尔基早期的中、短篇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表现理想,一类偏重描写现实.
前一类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和《鹰之歌》(1895—1898)等.
高尔基早期偏重描写现实的作品有《叶美良·皮里雅依》(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莽撞人》(1897)和《因为烦闷无聊》(1898)等.
二十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高尔基亲身参加了一九○一年彼得堡的群众示威,并著文驳斥政府对这次事件的歪曲,因而被捕,列夫·托尔斯泰等曾设法营救.一九○二年,高尔基当选为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却被沙皇无理地宣布选举无效.为此,柯罗连科、契诃夫等作家也发表声明放弃自己的“院士”称号,以示抗议.契诃夫对高尔基及其作品评价很高高尔基在二十世纪初同布尔什维克党人联系日益密切,并在物质上资助过党,为党的报刊写文章,起草革命传单,参加了一九○五年莫斯科武装起义,他的住宅成为起义者的据点之一.起义失败后,他受到政府迫害,不得不于一九○六年流亡国外.随后由党派往美国宣传俄国革命,为革命筹集经费.这一时期,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
高尔基以《海燕之歌》(1901)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笼罩,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
一九○五年革命前后,高尔基深感剧场是号召革命、鼓舞斗志的思想阵地,于是写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小市民》(1902)揭示了两种对立的生活态度.
《底层》(1902)是最能代表高尔基戏剧风格的剧作之一.剧本描写城市下等旅店中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
《母亲》(1906)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它描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群众的觉醒过程,曾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小说的素材取自一九○二年索尔莫伏镇工人示威游行事件,两个主人公是以这次示威的领导者之一、工人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为原型的.
一九○七年,高尔基到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和列宁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此后直到一九一三年,他定居于意大利喀普里岛.
一九一三年,高尔基按照列宁的指示,利用沙皇大赦的机会,回到俄国.在革命重新高涨的年代,他作为一个声誉卓著的无产阶级作家,展开了巨大的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高尔基的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杰出建设者之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高尔基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列宁在二十世纪初就说高尔基“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工人运动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结合得太牢固了”,“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散文诗《海燕》,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列宁赞誉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然而,高尔基的学习生涯却历尽了坎坷.他的家境贫寒,根本无法跨进学校的大门,不仅如此,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做童工,养家糊口.但他强烈地热爱读书,用他的话说“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把读书看做是“最高尚的享受”,是做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抓住做工的一切零散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
早读:养成早读的习惯,可以极大地提高读书效率.高尔基给人当佣人的时候,时常趁人不注意偷偷看点书,但被发现了经常挨打挨骂.后来他发现主人早晨很懒,常常起来很晚.他抓住这个机会,在天刚一露出微明时就起床,趁机看点书.久而久之,养成了早起读书的习惯.晚读:童年的时候,高尔基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工,白天他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带孩子、洗尿布,累得精疲力竭.晚上,他躲开店老板的监视,偷偷地用罐头盒做了一盏小油灯,趁主人没留意时,悄悄地收集一点烛盘里的残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高尔基便躲到板棚的一个角落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学习.他读起书来很专心,把所有的疲劳都忘掉了.一天夜里,老板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板棚里有一丝亮光.他很奇怪,走近一看,原来是高尔基在读书.老板追问高尔基从哪弄来的灯油和书,并一把撕坏了高尔基的书.高尔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看着满地残破的书页惊呆了,那是他千辛万苦攒钱租来的书.从那以后,店老板更加严密地监视高尔基,他再也没有机会弄到灯油,但他又实在想读书,他想等明月高悬时,也许能够借助月光来读书.终于等到月圆的晚上,高尔基把藏在炉灶下的书拿出来走到窗前.月光透过窗子照在书上.可不管高尔基怎样努力,也无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铅字.他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镜,想利用光的反射来看书,但还是无济于事,仍然无法看清楚.最后,高尔基只好壮着胆子爬到神台上,在神像前的长明灯下读书.零读:随时随地读书.高尔基在“彼尔姆号”轮船上给厨师当下手,他的主要工作是洗碟子.在轮船上,高尔基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他还常常把书上读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为了读书,高尔基时常付出昂贵的代价.有一次他看书被老板发现了,老板用一根木棒把他的背打得肿得老高,而且背上扎进了42根木刺.老板怕高尔基告状,高尔基说: “只要你借书给我看,我就不告你.”“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的意思.经历太多苦难的高尔基以顽强的毅力自学,抓紧一切时间孜孜不倦地苦读,艰苦的读书环境和强烈的兴趣,培养了高尔基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凭着丰厚的学识和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写出了著名的自传三部曲,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记住高尔基的话:“热爱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得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有力的、有理智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诚地爱人,尊敬他人的劳动,诚心地欣赏人类不断的伟大劳动创造出的美丽果实. 在高尔基身上我们看到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成功的要诀.图书馆里的“书痴”郭绍虞是我国有名的教授、学者、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但他自己却没有正式上过几年学.他的渊博的学识都来源于他强烈的读书兴趣和坚强的毅力.郭绍虞从小家境贫寒,中学没毕业就为谋生而奔波,他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读书.辍学不久,他被朋友介绍到尚公小学教书,他非常兴奋, 因为学校旁边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尚公小学是商务印书馆的子弟学校,有一个名叫“涵芬楼”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在当时是一个质量很高的印书馆,所以图书馆里的藏书也很有价值.郭绍虞从此找到了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午休和下班的时间,是别人都休息娱乐的时候,也是郭绍虞最高兴的时候,他每天都是兴高采烈地奔向图书馆,一学就学到闭馆.他边学习边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他把这些卡片、纸条挂在窗帘上,床头上、橱柜里、镜子旁,以便随时随地阅读和背诵.为了更快更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他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归类整理,并分别写出评注和心得.他还为自己规定了“餐前一,睡前三”的任务.每日三餐前他都让弟弟考他一条,答上就用餐,答不上就空腹上班;睡前要考三条,答上就上床睡觉,答不上就到院子里去思考,直到会了为止.他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给自己提供的宝贵的学习资料,尽量使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这样每天必须掌握六个知识点,一年就掌握了两千多条.他就是靠着“我要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毅力,一点一滴,积少成多,从一个中学没毕业的学生,成为一位博学的教授,并出版了《中国体育史》、 《诗话译注读本》和《战国策详注》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