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氧饱和度 spo2数值不停变化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度 spo2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在88-100变化,从88上升到100又降到88.一个来回1分钟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3:25:04
测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不停变化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度spo2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在88-100变化,从88上升到100又降到88.一个来回1分钟左右测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不停变化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

测血氧饱和度 spo2数值不停变化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度 spo2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在88-100变化,从88上升到100又降到88.一个来回1分钟左右
测血氧饱和度 spo2数值不停变化
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度 spo2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在88-100变化,从88上升到100又降到88.一个来回1分钟左右

测血氧饱和度 spo2数值不停变化为什么我测血氧饱和度 spo2的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在88-100变化,从88上升到100又降到88.一个来回1分钟左右
吸痰对足月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003年02期   中文版   赵小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江苏镇江212001)   〔摘 要〕 目的:研究吸痰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监护仪经皮测定吸痰组和对照组产后20min内的血氧饱和度(SaO 2 ),并比较生后1min,5min,10min,15min,20min的SaO 2 和SaO 2 达到86%所需的时间.结果:吸痰组有更加低的SaO 2 ,需要更长的时间达到86%.结论:对一个足月的、正常的新生儿是否给予常规吸痰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键词〕 吸痰;新生儿;血氧饱和度〔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783(2003)02-0142-02当前,在各级医院,对新娩出的新生儿均给予常规吸痰,这在新生儿复苏中是一有效的措施,但吸痰对一个足月的、正常的新生儿是否有影响国内未见报道.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测量新生儿娩出后20min内的SaO 2 来评价常规吸痰对新生儿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吸痰组60人,对照组50人,均为2000年1~9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并符合下列条件:①阴道分娩;②单胎足月儿;③无胎儿窘迫史,羊水清;④孕母健康,无产科病史,妊娠中和生产中无用药史.1.2 方法娩出新生儿立即用手挤压清除鼻道和口腔内羊水,同时结扎脐带,放于产妇旁的远红外抢救台上.吸痰组使用1.8mm内径的吸痰管,通过鼻咽和口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管进入深度<6cm),并尽可能在第1次呼吸出现前.吸痰压力<30cmH 2 O,整个过程持续8~10s,吸痰后和对照组一样轻轻擦干 皮肤,开始监测SaO 2 和脉搏,并进行Apgar评分,从出生即刻,在每一分钟的第20~30s记录1次SaO 2 读数,连续测定20min.所选新生儿Apgar1min和5min评分均在8分以上,体重在2.5~3.9kg之间,脉搏记录数值稳定,否则随时从本组中去除,所有对象均密切观察直至出院,出院前身体检查均正常.所用仪器为美国科洛120系列ˉ129型胎儿监护仪,用一测探头缚于新生儿右脚大拇趾头,连续测定SaO 2 和脉搏.1.3 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同一时间(1min,5min,10min,15min,20min)的SaO 2 以及比较SaO 2 达到86%的时间.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2 结果吸痰组出生后10min内,平均SaO 2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而SaO 2 达到86%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对照组和吸痰组同一时间的SaO 2 例数 脐血 1min 5min 10min 15min 20min 对照组 50 0.538±0.015 0.712±0.176 0.804±0.184 0.912±0.159 0.957±0.116 0.988±0.023 吸痰组 60 0.536±0.0190.623±0.1560.724±0.2310.863±0.0780.933±0.1320.985±0.012u 0.617 2.773 2.020 1.989 1.015 0.833表2 对照组和吸痰组SaO 2 达到86%的时间及出生体重和孕周对照组 吸痰组 u出生体重(g) 3125±162 3095±256 0.746 孕周(周) 38±4 39±1 1.72 达到86%时间(min) 7.0±1.2 10.0±2.3 8.773 讨论胎儿出生前在肺内潜在的空气空间内充满了胎 儿肺液,可防止出生前肺泡的粘着,对肺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胎儿通过产道时,胸部受到一定机械压力的挤压,可使大部分的肺液经气管和口咽排出,因此,吸痰将有助于液体的排出和气体的进入.然而肺液的排出和肺泡的换气过程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肺内液体的产生系发生于有高度代谢活性的上皮细胞内,肺上皮细胞分泌氯离子,由此产生的渗透压使液体经过上皮细胞进入肺内空隙.随着分娩的临近,氯离子的净分泌量减少,至出生时,肺上皮细胞由分泌氯离子迅速转变为吸收钠离子,其结果导致肺内液体的流向逆转,因而认为大部分肺液由肺内淋巴管和静脉转运,仅少量肺液由气管和口咽排出.Macos等报道了15例新生儿吸痰后血SaO 2 的变化 〔1〕 ,并与15例未吸痰的新生儿做了比较,认为对一个足月的、正常的新生儿常规吸痰无益处.本文中,我们选择了60例新生儿为吸痰组,50例非吸痰者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SaO 2 于产后均有一个逐渐升高的过程,这是由于胎儿刚娩出后仍存在短暂的右向左分流.但是,吸痰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娩出后10min内,有更加低的SaO 2 ,需更长时间达到86%水平.结果和Macos等报道相一致.然而,和Macos等结果相比,我们相同时间的血SaO 2 较低,达到86%的时间较长,这可能与我们在研究时未像Marcos等一样给产妇常规吸氧有关. Vijaya等报道正常新生儿娩出后血SaO 2 应在20min内达到96%以上 〔2〕 ,否则有存在潜在疾病的可能.而Fishma早已报道 〔3〕 ,新生儿血SaO 2 的低限是86%,若低于这个界限,即使是短暂的,也可能 引起或延长肺动脉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我们的研究中,吸痰组SaO 2 虽在20min内达到了96%以上,但达到86%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在此时间内SaO 2 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常规吸痰对新生儿没有正面影响.尽管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1例任何种类的呼吸困难发生,但通过对新生儿SaO 2 的监测,我们认为对一个足月的、正常的新生儿是否给予常规吸痰值得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 Marcos Carrasco MD,Miguel Martell MD,Paul C.Cronasopharyngeal suction at birth:Effects on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J〕.J Pediatr,1997,130:832-834.〔2〕 Vijaya K,Reddy MD.Pulse oximetry saturations in the first6hours of life in normal term infants〔J〕.Clin pediˉatr,1999,38:87-92.〔3〕 Fishma AP.Respiratory gases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J〕.Physiol Rev,1964,41:214-79.   新生儿吸氧吸痰有关知识及相关方面的资料   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故排痰能力差.是否给予吸痰的判断:首先听诊确定有无痰鸣音,决定是否需要吸痰,一般每4h吸痰1次,必要时每2h吸痰1次.当患儿出现胸部有痰鸣音、烦躁、呼吸困难、或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应吸痰,不提倡定时吸痰,因为过多的吸痰刺激呼吸道黏膜,反而使分泌物增加,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拍背及湿化:此为吸痰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通过翻身、拍背产生震动,有利痰液吸出.而湿化(通过呼吸机或复苏囊将湿化液均匀地弥散入细支气管)将痰液稀释,使其更易由细支气管排入气管,易于吸出.   吸痰前准备:电动负压吸痰机1台;各种口径和长度的吸痰管数条,接通电源,并用生理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1)蒸汽湿化,根据患儿的肺部体征和痰液黏稠度调节湿化器的温度,一般设定在36℃~37℃.(2)气管内滴入湿化液,如果痰液黏稠,可向气道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0.5~1.0ml,用复苏气囊加压6~8次后吸痰.   由于临床采用的吸痰方式在吸痰过程中致使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故在吸痰前给患儿吸入高浓度氧1~2min,增加其体内的氧储备,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轻了吸痰时的不适反应,吸痰完毕再给予高浓度氧吸入2~3min,以恢复患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再将吸入氧浓度流量分次下调至吸痰前的水平,以防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引起的吸入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   新生儿吸引压力不应超过13.3kPa,过小,吸痰效果差,使操作时间延长;过大,则易损伤患儿的气管黏膜.吸痰机吸痰,两人配合操作,吸痰前2~3min可提高氧浓度10%~20%.吸痰后立即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确定两肺呼吸音对称,气管导管未脱落,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将吸氧浓度调回吸痰前浓度.肺部感染严重时痰液较多,吸痰时间可较短,一般情况下每2h吸引1次.   选择质地光滑,管壁挺直,硬度合适,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2/3.在行气管插管内吸引时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再吸深部痰液,动作应轻柔、迅速,尽可能地减少气道损伤.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吸痰管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到耳垂的距离.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手法轻巧,动作轻柔.   在吸痰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气管黏膜出血,吸痰时患儿出现刺激性呛咳、心率下降、发绀、气管插管痰阻以及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如发现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明显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必要时待血氧饱和度上升90%~95%或者恢复到吸痰前水平,方可再次吸痰.   吸痰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和手的清洁,用物严格消毒灭菌,无密闭式吸痰装置时在吸痰后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连接,做好基础护理,尤其重视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致病菌的繁殖.减少误吸的发生,采用小号胃管鼻饲或微量输液泵持续滴入、喂养前后30min内不吸痰等措施预防胃内容物的反流,减少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以达到减少气管内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   婴幼儿深部吸痰护理体会   【关键词】 婴幼儿;吸痰;护理   0引言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常见急症,多为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及肺部明显喘呜音等症状. 主要病理改变是患儿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物增多,堵塞毛细支气管管腔,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有效清除黏液分泌物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用鼻导管深部吸痰,取得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将100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男25,女25)例,治疗组50(男27,女23)例,年龄为5~24 mo,均因发热、咳嗽、咳痰以小儿肺炎收住院治疗. 入院时均有阵发性咳嗽、气喘、气促、心率快、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中细湿啰音.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疗程、病情、并发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 两组患儿均进行抗感染、平喘治疗,有缺氧表现者给予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儿喘憋严重时给予经鼻导管深部吸痰,先将体位摆好成平卧姿势,肩部用一软枕抬高,头后仰,将鼻导管向一侧鼻孔缓慢插入,患者出现呛咳时,从鼻导管内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s,间断过程中给予氧气吸入(并与治疗前后吸氧进行效果比较),操作时密切观察 SpO2值,时刻防止操作过程中发生机体缺氧. 对照组在患儿喘憋时给予常规吸痰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做记录. 疗效标准参见文献〔2〕. 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中有显著疗效的3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仅15例有效,仍有19例治疗无效. 通过分析深部吸痰组治疗效果优于对 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故排痰能力差. 而机械通气治疗时,由于气管导管的刺激,及并发肺部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加之排出困难,使气管阻力增高,直接影响通气效果. 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深部吸痰是十分必要的. 在临床进行深部吸痰时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①通过翻身、拍背产生震动,有利痰液吸出;而湿化(通过呼吸机或复苏囊将湿化液均匀地弥散入细支气管)将痰液稀释,使其更易由细支气管排入气管,易于吸出. 因此,要给患儿家属做好吸痰前后的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及支持. ②控制好吸痰时的负压〔3〕,避免因吸引负压不足,黏稠痰液在抽吸过程中脱落,形成新的梗阻;避免因吸引负压过大,抽吸时间过长造成缺氧. 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如发现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明显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连接呼吸机或复苏囊通气,必要时待血氧饱和度上升90%~95%或者恢复到吸痰前水平,方可再次吸痰. ③行气管插管吸引时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再吸深部痰液,动作应轻柔、迅速,尽可能地减少气道损伤. 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吸痰管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到耳垂的距离. 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 整个吸痰治疗中要求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④应在吸痰前后对患儿给氧,并根据吸痰次数及时间长短选择是否中途给氧. 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1~2 min能有效增加其体内的氧储备,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并且减轻了吸痰时的不适反应,吸痰完毕再给予高浓度氧2~3 min,有利于恢复患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再将吸入氧浓度流量分次下调至吸痰前的水平,以防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引起的吸入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胡金萍,芦广萍. 深部吸痰护理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223-3224. 〔2〕李冰, 安碧. 改良压缩雾化吸人方法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8):50-51. 〔3〕黄秋葵,周璇. 不同吸引负压对小儿吸痰效果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9):45-46.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有效吸痰的护理体会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及时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有效吸痰可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肺部并发症,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我科使用机械通气抢救21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理想,现将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1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新生儿窒息4例;肺出血2例.   1.2方法   1.2.1通气前准备   电动负压吸痰机1台;各种口径和长度的吸痰管数条,接通电源,并用生理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1.2.2气道湿化   (1)蒸汽湿化,根据患儿的肺部体征和痰液黏稠度调节湿化器的温度,一般设定在36℃~37℃.(2)气管内滴入湿化液,如果痰液黏稠,可向气道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0.5~1.0ml,用复苏气囊加压6~8次后吸痰.   1.2.3吸痰机吸痰   两人配合操作,吸痰前2~3min可提高氧浓度10%~20%.吸痰后立即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确定两肺呼吸音对称,气管导管未脱落,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将吸氧浓度调回吸痰前浓度.肺部感染严重时痰液较多,吸痰时间可较短,一般情况下每2h吸引1次.   1.3结果   本组21例患儿经机械通气后全部抢救有效.其中通气时间最短6h,最长98h,无一例因痰液阻塞或操作不当而失败.   2.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故排痰能力差.而机械通气治疗时,由于气管导管的刺激,及并发肺部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加之排出困难,使气管阻力增高,直接影响通气效果.及时有效地将气道分泌物排出是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呼吸道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   2.1是否给予吸痰的判断   首先听诊确定有无痰鸣音,决定是否需要吸痰,一般每4h吸痰1次,必要时每2h吸痰1次.当患儿出现胸部有痰鸣音、烦躁、呼吸困难、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或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应吸痰,不提倡定时吸痰,因为过多的吸痰刺激呼吸道黏膜,反而使分泌物增加,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2.2吸痰负压   新生儿吸引压力不应超过13.3kPa,过小,吸痰效果差,使操作时间延长;过大,则易损伤患儿的气管黏膜.   2.3正确吸痰   选择质地光滑,管壁挺直,硬度合适,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2/3.在行气管插管内吸引时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再吸深部痰液,动作应轻柔、迅速,尽可能地减少气道损伤.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吸痰管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到耳垂的距离.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手法轻巧,动作轻柔.   2.4观察   在吸痰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气管黏膜出血,吸痰时患儿出现刺激性呛咳、心率下降、发绀、气管插管痰阻以及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如发现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明显时,应立即停止吸痰,连接呼吸机或复苏囊通气,必要时待血氧饱和度上升90%~95%或者恢复到吸痰前水平,方可再次吸痰.   2.5吸痰前后给氧   由于临床采用的吸痰方式需要在吸痰过程中中断机械通气,致使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故在吸痰前给患儿吸入高浓度氧1~2min,增加其体内的氧储备,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轻了吸痰时的不适反应,吸痰完毕再给予高浓度氧吸入2~3min,以恢复患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再将吸入氧浓度流量分次下调至吸痰前的水平,以防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引起的吸入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   2.6拍背及湿化   此为吸痰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通过翻身、拍背产生震动,有利痰液吸出.而湿化(通过呼吸机或复苏囊将湿化液均匀地弥散入细支气管)将痰液稀释,使其更易由细支气管排入气管,易于吸出.   2.7吸痰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和手的清洁,用物严格消毒灭菌,无密闭式吸痰装置时在吸痰后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连接,做好基础护理,尤其重视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致病菌的繁殖.减少误吸的发生,采用小号胃管鼻饲或微量输液泵持续滴入、喂养前后30min内不吸痰等措施预防胃内容物的反流,减少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以达到减少气管内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