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3:42:45
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我们平时在诗歌评论与鉴赏中,常常将“情景交融”与“融情入

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我们平时在诗歌评论与鉴赏中,常常将“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用语涵义混合起来,但在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作为抒情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还是有区别的.
  “情景交融”,即情语与景语融为一体,或随景赋情,情随景生;或移情于景,景中见 情;或物我情融,主客一体.唐代近体诗诞生之前,情景交融是诗歌抒情手法发展的极致,历代情景交融的诗篇举不胜举.如: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至唐代,唐人在继承和发掘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融情入景”的特殊表现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所谓“融情入景”,乃指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包括情绪或意念)完全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或隐藏在景物描写的背后,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是唐代近体诗创作使用最普遍的手法之一,采用此手法的诗作俯拾即是.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以前历代情景交融的诗篇,都是运用情景互动的方式抒发情感.诗中固然有“景语”为情感的抒发作铺垫或烘托,可以起到强化或深化情感的作用,但诗歌情感的表达仍离不开“情语”,是靠“景语”与“情语”的交互配合来实现的.而且,随着文人创作的兴盛,诗中“情语”、“景语”均趋于生活、细腻,往往竭力铺写,大肆渲染.如《归》中不但有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桑树等田园风光的重笔渲染,还有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流露,“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情语”与“景语”的交互配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仿佛遗世独立、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诗人就在眼前.
  由于体裁的限制,融情入景的诗作往往将抽象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转化成或寄寓在具体的景物景象描写之中.如《山》一诗的颔联、颈联写景的句子就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由于融情入景手法对诗作的意向和主旨不做直接的揭示,而是隐蔽在作品的深处,因而使作品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在寻思求索中玩味无穷,获得丰富深远的审美享受.《山》是王维的代表作,首联写雨后空山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清新,又是初秋傍晚,给整首诗勾勒了一个宏大的背景.颔联皓月当空、青松如盖、石上清泉、熠熠生辉,虽是描摹自然却处处有作者的人格体现.颈联“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以动衬静,以喧衬幽,表现诗人对幽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尾联委婉地道出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寄情山水的愿望.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正是苏轼所赞“诗中有画.
  唐人融情入景手法与传统情景交融手法的另一主要差异是:“景语”的构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特殊方式.
  传统情景交融手法中,“景语”的表达无论简略或细致,无论是撒点式的渲染还是画面式的铺写,都绘形绘色绘声,力求具体清晰.《归》里就包含大幅景语和大幅情语,把那种辞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欢愉之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王维的《山》则不同,诗人巧妙地捕捉住“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一系列极具特征的景物,组合成四幅并列的画面,彼此间的空间关系与逻辑联系藏而不露,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借助生活阅历,你仿佛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听泠泠清泉流过石上;更妙的,画面动了,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会是些什么人隐蔽在其中呢?诗中一个个具象或意象(实景)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作者想要表现而无法形诸文字的内容,据此在读者头脑中构建具体生动的形象(虚象).因此,这种响中见幽、动中寓静的审美效果,胜过实景描绘的作用.
  融情入景的诗作中,“景语”中凝聚了大量信息,故能“以小见大”、“以有限表达无限”,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综上所述,“融情入景”手法与传统的“情景交融”手法无论在抒情方式还是审美效果上均有明显不同.前者抒情更含蓄蕴藉,涵盖的信息量更大,拓展了诗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如此,而且在审美上还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人们借助联想与想象在欣赏过程中作了一次审美的飞跃,以“游于无穷”.由“情景交融”到“融情入景”,是诗歌创作方法的演进,也是诗歌发展的一次更新、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