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0:40:34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