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那七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23:47:09
建安七子是那七个?
建安七子是那七个?
建安七子是那七个?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文学成就】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籍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其他】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1.htm百科上可以找到
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
全部展开
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收起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
全部展开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详细的点连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