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0:36:09
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明朝的方孝孺说:“《吕氏春秋》数落起秦国先王的过错来,实在是毫无忌惮.而秦国却不认为有罪,足以见秦国的法律是十分宽松的.”其实,方孝孺

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
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

为什么秦始皇只针对儒家
明朝的方孝孺说:“《吕氏春秋》数落起秦国先王的过错来,实在是毫无忌惮.而秦国却不认为有罪,足以见秦国的法律是十分宽松的.”其实,方孝孺的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当时的秦国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没有治罪这些胡说八道的人,是因为在忍让,能不爆发就不爆发. 可是,忍让是有底线的.对秦国来说,底线就是政权的稳固.一旦这些所谓的思想和文化和政治发生了关联,秦国当局就必须有所动作了.此时,秦国已经到了消灭六国的关键时刻,岂容这些人在这里扰乱民心?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借嫪毐之乱降罪吕不韦,免去了其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饮 鸩而死.吕不韦刚死,秦始皇就下了“逐客令”:吕不韦的舍人来哭吊的,如果是外国人,就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削除爵位,迁离旧居,五百石以下没有来哭吊的,也迁离旧居,不削除爵位. 自此,秦国彻底堵塞了向东方学习的通道.秦国不是瞧不起东方文化,也不是不愿意借鉴,实在是有些无可奈何.不向东方学习,被认为是蛮夷;向东方学习,东方人士又到处挥舞文化大棒,处士横议,乱评时政,以古非今.在这种极度矛盾的境地下,秦国以及后来的大秦帝国,一直痛苦地选择着,徘徊者,时而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谦恭,时而又表现出不屑一顾.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估计只有当事者才能切身体会. 比如,秦始皇平叛了嫪毐之乱以后,把嫪毐车裂而死,并把嫪毐的两个儿子(其实是秦始皇同母异父的弟弟)装在袋子里活活摔死.秦始皇觉得还不解气,就把自己那位淫 乱的母亲赵姬迁到雍地监视居住.秦始皇知道会有人来为太后求情,于是下令说:“谁敢为王太后之事提意见,杀无摄!“因此事被杀死的说情人达到二十多人,尸体和残肢断臂在台阶下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时,突然有一个叫茅焦的齐国人.他冒死向秦始皇进谏:“车裂你的假父,是不仁;扑杀你的两个弟弟,是不慈;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是昏君商纣的作为.天下人听说之后,都不会再到秦国来.我实在为秦国担忧.” 拿自己那个淫 乱的母亲说事,秦始皇听不进去.可是,这个叫茅焦的齐国人,却是在拿秦国的霸业说事,秦始皇就不能不犹豫了.在这里,茅焦仍然是在用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来对秦始皇施压,软刀子扎人,逼其就范.秦始皇尽管心中怒气未消,很不情愿,但也只能暗气暗憋,强装欢颜地把母亲从雍地迁回了咸阳.在这里,太后赵姬尽管只是秦始皇表现其孝心的一个道具,但他必须去装,必须去迎合东方文化.因为只有这样,东方那些国家才不会瞧不起自己,那些有才能的人才会来投奔. 再比如,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天下为一统,海内为郡县.秦始皇为了颂秦德,明得意,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并封禅泰山.封禅泰山是天子的行为,或者说,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封禅泰山.其他人去封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秦始皇封禅泰山,无疑是在向世人表明,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在功业上已经具备了封禅的资格.可是,封禅泰山的仪式,明显又是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远不是秦始皇及其手下的臣子所能通晓的.这个时候,秦始皇好心好意地请来了70多名齐鲁之地的儒生博士,让他们参与祭祀仪式.可博士们却告诉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结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 可是,没有了儒生的指导,如何进行祭祀呢?秦始皇傻眼了,最后干脆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祭祀泰山,并下令:所用之礼“皆密之”,不能让外人知晓.在这里,秦始皇在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上,又一次出现了矛盾和尴尬:一方面,大秦帝国建立了,日月已经换新天,作为祭祀的仪式,就该自己来决定,用不着别人指手画脚.更何况,仪式如何,仅是表面的事情,只要来了,就要行礼;只要封禅了,便达到了目的.不管怎么说,现在统一天下,在诸侯混战中胜出的是我秦国.齐鲁文化再好,齐国和鲁国还不是照样灭亡了吗?这是秦始皇自信乃至自负的地方,也是秦国的功利主义潜意识地发挥作用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所用之礼“皆秘之”.究其原因,还是怕被齐鲁儒生笑话和嘲弄.因为秦始皇对所采用的秦国祭祀天帝的礼仪能否得到齐鲁士人的认可,是否合乎封禅大典的要求没有把握.结果只能是秘而不宣.这里,没有了自信和自负,而代之以自卑的心理. 所不巧的是,秦始皇不用儒生,果然鬼使神差地遇到了了麻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秦始皇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了暴风雨,不得前行,只好在大树下暂时避雨.泰山气候变化异常,遭遇风雨应该是常有之事.可是,那些被废而不用的儒生们听说了此事,各个幸灾乐祸,进行冷嘲热讽.到了后来,大秦帝国灭亡以后,这些被秦始皇折腾得够呛的儒生又跳了出来,还是借秦始皇封禅泰山路上遇上风雨这件事来口诛笔伐:“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十二年,大秦帝国灭亡.为什么呢?在儒生看来,大秦帝国的存在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不配享受天命.就连秦始皇上泰山封禅,老天都阻止他前行.其实,封禅泰山根本没有成功.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火上浇油:“此其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焉.”意思是说,没有那个德行,即使去封禅,也不会成功. 从这一点上看,秦始皇的残暴并非天生,而是被那些到处挥舞文化大棒的儒家逼出来的.始皇的残暴至少是在表面上,而那些儒生,颠三倒四,四处搬弄是非,极其嘲讽挖苦之能事,心理更是阴暗异常. 后来,这些儒生又鼓动秦始皇耗费巨资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可恶至极.而秦始皇,千古一帝,却被这些跳梁小丑玩弄于股掌之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秦国及秦始皇本人埋藏在心理深处的那种自卑感,尤其在文化方面.当这种自卑感到了极限,又会通过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极端的自信和自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和自卑往往是相反相成的.自信可能恰恰因为自卑,而自卑又会向自信转换.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