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2:46: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读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有感(1)作者: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张法庄)
——读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有感(1)
作者:张法庄
培养“语文人”而非其他人,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回观我们现实的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存有“三化”倾向,即“目标泛化”、“目标狭隘化”、“目标随意化”.这些倾向不但没有得到有力的扭转,相反还得到了不该有的鼓励.“三化”与培养“语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
“语文人”的核心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课标》初中段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即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亦即“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 的人文精神(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再看看现实的目标“三化”:
目标泛化:语文地位“被拔高”,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进来了.如教学《母狼的智慧》、《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等,花大力气拓展人与自然地和谐问题,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还不是全部,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脚踏实地不足.
目标狭隘化:与“泛化”相反,只是关注“功用性”,仅仅指向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培养的是“语文考试人”,所以常常看到是“语文阅读教学练习化”.短期来看“效率极高”,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极其有害,智商高了而情商没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语言即在此: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文章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滋养不见了.“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能不会考语文?语文素养本身就包含了“应试”的素养和技能,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越来越接近于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目标随意化: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执教,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缺少客观的统一标准.非常随意,简言之:语文就是随意.其实想想我们的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可明白:可以各显神通,但终究是“过海”,而不是“登山”、“飞天”.就如从东海去北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飞机,但最终的目的地是“北京”,而不是“南京”或“东京”.坐飞机耗时最短到了“东京”那也是无效的.
回到原点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原点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类阅读文本的“教学目标”都在《标准》中,并有具体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因此,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确定是哪一类型的文本,然后看看课程标准对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如:《背影》是文学类文本.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科技作品类文本.
《论美》是议论类文本.
《登高》是古代诗词类文本.
《捕蛇者说》是文言文类文本,又是议论类文本.
如果老师们都能认认真真地按照课程标准去做,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有所需,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了.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算是有效,培养“语文人”的终极目标才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