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求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4:17:47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求解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求解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求解
一、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第一学段中阅读方面的目标有: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而第二学段中就有所提高,具体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因此,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每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学段目标.
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当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写作目的);二是编者意图(训练目标).编者意图在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单元组的“导读”;二是课文前的“连接语”或者“阅读提示”;三是课后练习;四是单元小结(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等栏目).每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个课例的说明中都交代得很具体.教师们千万别忽略了.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三、了解单元训练目标
老教师一定知道实验教材里也有许多经典的老课文,同一篇课文编在不同的专题单元里,它的教学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教学要求不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课标关于学段的训练和要求,根据单元的训练专题,根据教材的特点.
如《慈母情深》一课,单元导语中点出本组教材应抓住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感受父母的爱;二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连接语,“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实际上这就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么,这堂课你只要抓住这几个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感悟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并做到简单实效.
四、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
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老师们都知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是结合着完成的,只有正确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巨人花园》这篇童话故事主要想告诉大家“与人共享的幸福和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一道理.文中对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巨人先是“生气、砌围墙、竖告示牌、裹毯子、瑟瑟发抖、叱责”到“抱住孩子、拆砌墙、和孩子一起玩耍”, 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显然,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就是本课的重点.《幸福是什么》主要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抓住十年后三个青年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进行重点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五、抓住文章写作特点
一篇篇文章如同一个个人,各有千秋,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进行“重锤敲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的教材结构上很有特色,如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大兴安岭》、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等等,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可把“总分结构” 阅读理解或习作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同样对于过渡段、过渡句很有特色的课文,可以把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作为重点,围绕“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某些课文语言相当有特色,语段相当典型,就可以把推敲语例、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表达作为教学重点.如二年级的《黄山奇石》,语言简练,叙述奇石的神奇逻辑很强,抓住“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进行描写,有比喻,有想像,有拟人等,全文运用了总分结构,还有详略之分,详写了前面的四块石头,略写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剖析这一语例,进行仿说仿写,应该是这一课的重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把这“野山” 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依据教材理解难点
如前面刚刚分析过的《慈母情深》一文,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是教学重点.但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其次,对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和作者对母亲的敬爱既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另外,难点往往是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的事或平时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如老教材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不怕冷》,文中有一句:解放军叔叔不怕冷,一大早就出操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天气无法感受,更不知道出操是怎么回事?对这一句又对全文的思想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备课时我就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我千方百计找来了一段解放军在风雪天操练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天气,观察解放军操练时的动作,学生从画面上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军叔叔为保卫祖国不怕冷,坚持训练.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要向解放军学习,不怕冷,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的决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突破难点上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我们的思维和学生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时候难点无法预设.如我上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许多学生都说桑娜一家后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的说周围的有钱人知道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就纷纷来捐助他们;有的说西蒙为了七个孩子,废寝忘食做手工挣钱;有的说七个孩子天天捡贝壳做工艺品拿去卖挣钱.我马上意识到这一课的重点是落实了,他们紧紧抓住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可难点并没突破.学生还没真正理解在当时沙俄专制的社会穷人的黑暗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穷人根本得不到富人的捐助,无法摆脱那茫茫苦海.学生是把他们放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来想像了,把事情理想化了.课后我把这一点记在课后评析里,以后教学类似的文章时,就应把当时社会背景融入句子的理解中,分析人物的特点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七、联系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认为,老师们面对教材,不要急着查找翻阅教学用书或参考资料,一定要自己先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开始一定会感到很困难,我想这需要平时的不断“修炼”.我在备课时都是先抛开教参,自己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边读边划一划词语,把意思不是很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边读边标自然段,读完后理一理课文脉络,进一步分段,看看各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概括好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只有自己对课文钻研透了,才能对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紧扣文本.当然参考教参也很重要,可以考验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理解再做一些补充.
如上《落花生》一课,如果备课时抛开所有参考书,把自己当作学生,那一定会发现学生理解“居然”这个词很困难.该如何利用文本把这个词的意思说明白呢?这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突破得法,也许就是最出彩的地方.突破不了,学生还是含糊不清,那就是一大败笔.当然,每堂课都能发现有不足之处是好事情,上完课后好好反思,记录学生在哪个地方遇到障碍,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好,可根据学情再定重难点.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也都得益于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磨刀不误砍柴功”,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