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5:17:47
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通辽,一个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城市,一个蒙古族民众聚居的地区,也是

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
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

谁有土地荒漠化的坏消息和防沙、治沙的好消息.
通辽,一个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城市,一个蒙古族民众聚居的地区,也是一个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穿行,俯身望去,一片片赤色的山峦在视野中奔突.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风沙的残酷和治沙的艰辛.
  通辽市处于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的腹部,原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这里是我国蒙古族民众聚居区,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后、僧格林沁以及嘎达梅林都出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科尔沁曾是水草丰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疏林草原.蒙汉人民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农耕生活.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这片美丽的草原成为了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而这里的人民又不得不把防沙治沙当作了生活中的必要程序.
  飞机不断降低高度,我视野中的通辽也越来越变得清晰.我的心中对看到科尔沁沙地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
  科尔沁沙地 一场人与沙漠化的战争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境内,南临辽宁,东靠吉林,距沈阳、长春等省会城市直线距离150公里,西南临京津唐地区,距北京市的直线距离32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沙漠化土地区,也是我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之一.虽然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所在,但近百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乱砍滥伐、过度樵采、超载过牧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片土地的林草植被日益减少,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形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现实.
  通辽市就处于科尔沁沙地的腹部地带,全市沙化土地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75%.在这样一块风起扬尘,土质贫瘠的土地上,通辽市310万人民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周边地区不受沙尘暴的侵袭,展开了一场人与沙漠的战争.
  采访中,通辽市林业局副局长盛勤对记者说,长期以来,通辽市各届领导班子都坚持把防沙治沙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三北”防护林重点项目建设下,坚持“生态立市”治沙源、涵水源、增资源、拓财源,大力造林种草,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全市每年造林100万亩,封育100万亩,种草100万亩,综合治沙300万亩以上.从1989年到2003年的十五年内,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境内的沙漠化面积已减少了1200万亩,在我国生态建设整体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通辽市率先实现了沙化土地的总体逆转,也就是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
  土地沙漠化就像蚕食桑叶,一点一滴,直至把整个叶片吞噬完毕.不同的是蚕最终吐出对人类有用的丝,而沙漠化则最终是一片荒芜,是生命的沉寂.
  在通辽市所属的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左后旗这三个防沙治沙重点地区,我切身感受到了沙漠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沙丘,光秃秃的泛着白光,风在远处走过.一层层的沙子便拖着长长的尾巴跳起一个人的舞蹈.过去提起沙漠,我的意识中还只是想到新疆和塔可拉玛干大沙漠,显得那么遥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距离北京仅仅300多公里的地方就有这么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和沉寂的荒漠.
  盛勤告诉记者,“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是通辽很多乡镇苏木农民经历过的沙漠化灾害,所以这里的民众对防沙治沙的热情都非常高,因为他们知道治理沙漠是为了自己出门不吃沙,庄稼能多打.这些年,群众在党委政府和各级林业部门的带领下,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依托国家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在治理策略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平缓的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起伏较大的固定沙地推行生物经济圈、近自然林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则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地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
  在运行机制上,通辽市实施了“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在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上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公司化治理开发等多种治理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承包沙地和荒山,兴办私营林场,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及各种非公有制组织共同投资造林的治理开发机制.
  在与盛勤的交谈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林业人的精神和他们要改变科尔沁沙地现状的急切心情.他说:现在防沙治沙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的条件严重不足,但不管怎麽样,这沙我们是一定要治下去的,而且决不停歇.从1999年到现在,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修建了六条被老百姓誉为“幸福路”的穿沙公路.
  穿沙公路的幸福解读
  穿沙公路顾名思义就是穿越沙漠的公路.在沙漠中修建一条公路的难度有多大,一条穿过沙漠的公路能为居住在沙漠中的人民带来怎样的生活改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来到了奈曼旗白音他拉镇白苇穿沙公路的建设现场.
  天下着小雨,我们由白音他拉镇出发,驱车进入一条沙石路面,奈曼旗林业局副局长张春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已经建好的白苇穿沙公路的一段.小雨、无风,我们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天气.汽车一路向前,路两边的的树木也逐渐矮下来.一些黄柳、锦鸡儿在土丘上探出身行,望着我们这些奔向沙漠的人.
  路远处,一些沙丘的低洼处不时看到几间房屋和房屋前后已经长起的树木.张春民指着这些荒凉沙丘间的绿色点缀说,这就是生态经济圈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固定、半固定沙地、坨间低地和水热资源条件,以户为单位,四周营造防护林网,林网内按水、草、林、粮、经五配套标准进行综合建设.这样既固定了沙丘,又增加了住户的收入.
  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能够当作参照物的灌木也越来越少,车轮卷起的沙尘越来越高,到最后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也只能望沙兴叹,在厚厚的细沙中空转.没办法,我们只有下车步行.此时小雨已经停止,细沙在脚下像一团厚厚的棉花,让人脚无处着力.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一个高高的沙丘.放眼望去,视线范围内除了两辆向前推进的大型推土机之外,就只有白茫茫的沙丘了.生命在这里仿佛已经绝迹,一切都只单纯成一片沙,一片沉寂而浩瀚的沙漠.白音他拉镇党委书记杨青春说,过去没有路,住在沙区里的民众到镇子里办事,只有步行或骑骆驼,一般一走就是半天.现在修了穿沙公路,驴车、摩托车、汽车都可以走,老百姓都高兴的不得了.
  说话间,一股风吹过,远处的沙丘扬起了一层半米多高的沙尘,而我们脚下的细沙也开始不安分地流动起来.照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一条穿沙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流动的沙丘掩埋.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后,多年从事治沙工作的张春民说,这就是修穿沙公路的一个难点,在沙漠中修路重要的是必须用不流动的黑土进行封层,然后再铺设砂石.黑土封层是修路最艰苦的一个阶段,由于都是流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所以运送黑土的工作只能靠人力,我们这里在修建另一条巴苇穿沙公路时就举行了民众会战.
  张春民还告诉记者,修穿沙公路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沙区交通困难,但它的最终效益是改善生态状况和农牧民生活.因为要使穿沙公路不被流沙埋没,以埋设沙障、种树种草、风沙育林为主的公路两旁生态建设必须同步实施.这样不仅灌草植被得到恢复,流沙肆虐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周围农牧民也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所以不管多艰难,这穿沙公路一定要修.
  穿沙公路的生态建设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在库伦旗一条2001年完工的公路上得到了验证.在库伦旗林业局副局长曲成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1999年动工,2001年竣工的茫三线穿沙公路上.这里已经没有了白音他拉镇流动沙丘的单一色调,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乔木林、灌木丛、沙草已经覆盖了起伏的沙丘,一些柠条鹅黄的小花让人的心情愉悦.
  在一个高大的沙丘上远眺,茫三线穿沙公路像一个绿色的扁担,挑起了两边向沙漠延伸的绿色植物.微风吹过,已见不到沙尘扬起,看到的是草木轻松的摇摆,沙丘安详的睡卧.曲成刚对记者说,茫三线穿沙公路综合防沙治沙面积可达42万亩.这条路可以说是一条防沙治沙路,也可以说是一条农牧民的致富路.这条路修通以后,身处沙漠腹地的茫汉村就是猪肉的价格都比修通前平均一斤多卖5毛钱.
  在记者的调查中感到,这种以穿沙公路为轴线,向公路两侧延伸的防沙治沙模式的确是解决最难防治的流动沙丘的一个好办法.只是这种治理方式投入相对较大,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席宝力高的治沙之路
  34岁的席宝力高是通辽市的一位名人,他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杰出青年农民,同时又是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席宝力高的出名,没有什么令人炫耀的明星光环,而是因为他近20年不停歇不间断的防沙治沙.
  席宝力高1米80的个子,脸庞黝黑,是典型的蒙古族牧民形象.见到席宝力高是在他的家庭生态圈.一排红砖的房子,大约有七八间,房屋后面一片五六米高的杨树林摇曳着阳光.也许是一种感应,远远的看到一个站立的身影,我就断定他就是席宝力高.
  一脸憨厚的席宝力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承包的1300亩沙地.除了靠近房屋的杨树林外,他还种植了黄柳、灌种草,并且长势不错.1300亩的沙地,在席宝力高治理前都是流动沙丘,经过他十几年的努力,这些沙地都改变了以前的坏脾气,乖乖地为席宝力高服务.
  席宝力高治理的沙地正处在奈曼旗沙化最严重的白音他拉镇.从他记事那时候起,这个叫做满都拉呼村的地方就常年风沙不断.少年的席宝力高在风沙的吹拂中逐渐长大,也许是饱偿风沙之苦的原因,刚刚15岁的席宝力高就从心底里下定了决心,要把让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风沙治住.
  白音他拉的汉语意思就是富裕的甸子,从这个名字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能够带给人幸福的土地.而到了席宝力高的时代,这里已经是“沙子堆平房,花钱兜没底,吃饭仓无粮”的境地.
  15岁,初中毕业,席宝力高就开始了他与沙的较量.一个弱小的身躯与10米高的庞大沙丘相比,的确显得微不足道,但席宝力高就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意志坚持着.一棵棵种下去的树苗被风沙吹成了干枝,他再接着种下去,直到成活为止.席宝力高的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当时他为数不多的工资差不多都贴补了儿子的治沙行为.父亲当时也曾经劝过宝力高放弃,但这个牛脾气的孩子就是认定自己能够把沙丘制服,没办法,既然劝不住,就只有和儿子一同钻进沙漠,种树、浇水.
  随着治沙的不断深入,席宝力高的治沙技术也不断提高.在自身学习和政府的支持下,席宝力高由最初单纯的种树种草,转变为家庭生态经济圈建设的治沙方式.从植树种草、封沙育林入手,恢复植被,再打井配套,推沙造田、舍饲养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宝力高承包的1300亩沙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经济收入也在连年递增.
  当我问起席宝力高为什么始终不移的坚持治沙时,他只是憨厚的笑了笑,就转而对同路的白音他拉镇领导说自己想再承包一些沙地,多治理一些.
  通辽市林业局纪检委书记林敬春说:“我们树立席宝力高这样的治沙典型,主要是宣传他的治沙精神,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加入到防沙治沙的队伍中来.”
  的确,席宝力高的治沙成功经验带给当地人很多启示.不少群众都采用了选一个沙地泡子,盖房子,种草种树,一边治理流动沙丘,一边进行有效益的家庭生态牧场建设.据了解,现在全通辽市像席宝力高这样治理1000亩以上的家庭已经有近千户之多.
  如今的席宝力高已经担任了满都拉呼村的党支部副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富了不是富,他要把自己沙地植树成活率90%以上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让大家都成为治沙能手.那样的话白音他拉镇的沙丘就会早一些停下行走的脚步,为人造福.
  落户通辽的万里大造林集团
  在通辽市通往奈曼旗沙区的公路边,有一个漂亮的建筑群,叫做万里庄园.它的前身是一个休闲度假村,仿古的建筑,青砖的围墙,安静的水面,更让人觉得这里是一座公园,它现在成为了内蒙古万里大造林集团的总部.
  万里大造林集团是一个以经营绿色为主的企业,董事长陈相贵也是一个要把荒山变绿荫的人,他们选择了科尔沁沙地作为自己种树的基地.今天种下一棵树,明天风中少粒沙.的确,在科尔沁沙地多种上一棵树,就会给蓝天多一面绿色的旗帜.万里大造林集团把总部由沈阳搬到通辽也许就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植树氛围.
  通辽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鼓励、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并把科尔沁沙地治理列为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基础项目.目前,通辽市由国家、集体、个人和各种非公有制组织共同投资造林的治理开发态势已经形成,而万里大造林集团落户通辽的现实不能不说是一个政策的成功.
  记者来到万里大造林集团的时候,正值中午,院内熙熙攘攘,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接待我的万里大造林集团办公室主任唐春枫告诉我,万里大造林公司现在正在举办一个免费旅游和准客户看地活动,这些人都是来自哈尔滨、本溪、沈阳等地的客人.他们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深入沙区和造林基地进行亲身体验,以便了解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和万里大造林公司确实在沙地上植树的事实.
  “这当然是我们的一种经营行为,作为企业在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防沙治沙的重要作用,把最初的利益驱动转为社会责任感召,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对社会的一个贡献.”唐春枫还告诉记者,这项活动中有近400人分批参观了造林基地,亲身体验了树木对科尔沁沙地的重要.
  目前,万里大造林集团已经在科尔沁沙地上成功造林超过100万亩.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看来鼓励社会各界承包沙地、荒山,兴办林场的做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据了解,仅2004年就有20多家外地客商来到通辽市承包荒山荒沙造林.让利于外来资金,为通辽留下一片绿色的围帐,这的确是达到了一个双赢的效果.
  大青沟:科尔沁最后的湿地
  几天的采访,我们跑遍了通辽市所属的科尔沁沙地,漫漫黄沙让我的心里总有一股沉重.想到科尔沁草原以前曾经的水草丰美,让我不禁产生了一个念头,当年的科尔沁疏林草原就真的全被风沙掩埋了吗?当我问起一直陪伴我采访的林敬春时,他告诉我有一个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科尔沁的原始植被,那就是大青沟.
  大青沟现在是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通辽市的科左后旗.这里有8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四面被沙地包围.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如此茂密的森林植被,我真不敢相信在沙地的丛围中还有一块森林生态的净土.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德龙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个王爷的狩猎场,过去一直有专人看管,所以最终避过了砍伐和破坏.
  大青沟因为两条天然森林植被茂密的山谷而得名.其中大青沟长21公里,平均深近100米.我们一行人由上及下进入大青沟,沟内百年以上的古树很多,植被茂密,谷底一条溪流蜿蜒曲折,泉水叮咚,一派自然和谐的交响.一边行走,陈德龙一边介绍这里德情况.
  大青沟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的植物种类有709种,其中木本植物122种,草本和其它植物587种.沟内主要有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黄榆、五角枫等阔叶树种,动物主要有野猪、狍子、黄羊、狐狸等.陈德龙最后还特别告诉我,大青沟里的植被群落就是过去科尔沁疏林草原的原始植被物种,而这些物种同样对恢复科尔沁沙地植被有着借鉴作用.
  走在大青沟里,树叶状的阳光在我们头顶摇晃.我忽然生出许多感慨,如果科尔沁草原没有被破坏,如果若干年后科尔沁沙地恢复成了大青沟的样子,那该有多好.但这一切都是假设,广大的科尔沁沙地中还有几百万亩的沙丘在流动,而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让它们停下脚步.
  科尔沁沙地治理:坚持就是胜利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于一个“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而防沙治沙是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通辽市,一直把生态建设当作立市的根本.虽然经过不断的治理,通辽市防沙治沙工作已走过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进入了“治理大于破坏”的阶段,但他们依然不敢有半分松懈.
  盛勤告诉记者,目前通辽市还有2000多万亩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亟待治理.而且这些治理区域不仅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也越来越高,防沙治沙工作真正进入了一个“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难度.从奈曼旗到库伦旗,再到科左后旗,那些等待人们进入治理的流动沙丘高高耸立.治沙物资运输困难,成活率低等问题都现实的摆在面前.要想降服那些沙丘,就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尽管如此,沙还是要治,并且不能松懈,因为那些流动沙丘的手臂还在一刻不停地向外蔓延.
  “我们这里沙区的群众深受风沙的危害,所以对治沙工作的热情都非常高.在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群众都抢着退出土地,直到现在各旗县遇到的工作困难都是国家指标过少,而农民要求退耕的土地太多.修建穿沙公路时群众都自发的出义务工.但这里群众的生活还十分艰苦,没法投入资金进行更有利的生态经济建设.”盛勤的话语中透出一股忧虑.
  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仅有热情和精神是不够的,因为修穿沙公路需要钱,买苗木需要钱,打井需要钱,买草籽也需要钱.那么这些钱,又从哪来呢?盛勤介绍说,解决治沙攻坚阶段资金的问题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由于科尔沁沙地紧邻京津、沈阳等大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沙漠化治理需要加大力度,争取尽快完成,希望国家的一些重点防沙治沙工程把通辽列入其中.有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通辽的防沙治沙工作将大大加快.第二,进一步完善优化防沙治沙政策环境,吸引以非公有制林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第三,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防沙治沙与农牧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的良性机制.
  当我问到如果资金落实情况不理想,通辽市的防沙治沙工作又将如何进行时,盛勤毫不犹豫地说:“防沙治沙工作也一定要做,如果那样的话,只不过难度更大一些.防沙治沙工作不像城市建设可以缓一缓,如果不作,那就意味着将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通辽有一些韩国、日本人每年都来无偿的捐助治沙,外人能想到作到的事情,我们身处沙区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
  有专家预见:科尔沁沙地如果现在不及时治理,而等待完全沙漠化后再治理,其治理成本将是现在的30倍,而且时间要长得多.就周边环境而言,对京津地区和东北地区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景象.
  通过几天的采访,我感受到了通辽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要把防沙治沙工作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于正在准备肆虐的流动沙丘可能是一个坏消息,但对于通辽市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