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5:43:40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德日战后经济模式对比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0902040155&nbs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
最好是列点回答哦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好是列点回答哦

德日战后经济模式对比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0902040155  国商0901  姚青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

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便过渡到垄断阶段.纵观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日本模式的形成和确立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阶段,即从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过渡,时间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初,为了应对天皇军事扩张的需要,军事工业在日本国内占据很大一部分,资本主义制度在政府的管制下发展.1940年前后,日本在德国统制经济和苏联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战时经济体制,将整个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控制之下,这就是所谓统制经济体制.起初,这种经济模式对改善战后日本通货膨胀、一片狼藉的经济状况起到显著地作用.但是,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逐渐恢复,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不断呈现,并且越来越明显.949—1955年,日本进行了一场主要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的内容广泛的体制改革,对经济制度由行政手段控制转变为经济手段控制为主,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为创造奇迹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日本模式的诸多重要特征得以形成和发展,并促成了经济奇迹的产生.这期间在自民党的统治下,发展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日本经济,收到了成效.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投资迅速高涨,景气不断出现,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持续高涨的局面,即“神武景气”(1954.11—1957.06)、“岩户景气”(1958.06—1971.12)、“伊奘诺景气”(1965.10—1970.07)、“平成景气”(1986.11—1991.02)

第三阶段为放松规制阶段,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沿着放松规制,限制政府主导经济的思路进行改革.从1991年下半年起,随着“泡沫经济”的瓦解,日本经济呈大幅下滑之势.受到广泛赞誉的日本模式开始陷入危机.1993年自民党下台.在不断的声讨和改革呼声中,日本政府于1996年推出“六大改革”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教育改革.其目的和实质是放松规制,限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创造“自由而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以使日本经济恢复生机与活力.

而德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目都比中国小很多,但是它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之一.德国有自己的哲理,经济危机使德国深受其害,不过现在德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德国的竞争力也在稳步上升,排名第五.商业环境的变化也非常积极,虽然世界商业环境还未恢复,但德国的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2011年2月,德国商业景气指数达新高.

 德国经济模式主要有七个支柱: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七大支柱支撑了德国经济模式的良好表现.

  首先,扎实、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德国在全球的钢铁生产、煤炭开采、化学产品制造、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生产以及造船领域里都属于最大的生产制造上商.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基础.过去的十年中,其他的工业化国家更关注服务业发展,而德国紧抓制造业,这也是德国比美国、英国、法国更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其次,德国为出口大国之一.危机后德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出口的增长,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大约三分之一为出口产品,大约每三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依赖于出口.同时,德国经济依靠于出口,和外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德国的外经关系在德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企业重视创新,关注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因此德国制造产品非常受欢迎.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的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德国和美国.其中,德国出口产值占GDP高达33.6%,而中国为24.5%.

 

  第三,德国企业治理模式.德国企业治理模式不同于美国,美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而德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利益相关方谋利.德国法律要求,企业需要照顾到社会利益.不仅法律上,出于文化理念,德国企业更倾向于长远利益,兼顾股东、雇员、社会的利益,更体现欧洲大陆国家的特点.德国的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有其优点.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削减了竞争力.由于重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识,德国劳工成本保持平稳,保持德国的竞争力.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非常重视管理层和职工间的和谐和共识.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企业中有大约90%是中小企业,其中的大部分专门生产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们中很多有着百年历史,有的是非常小的家族企业,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龙头企业.这也是德国经济具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它们都具有长远视角,重视技术创新、顾客需求、产品质量.德国1000多家的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遥遥领先,创造巨大的出口价值.

  第五,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将企业的实际培训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统一起来,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另外德国大学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大学在研究领域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培训项目.
    德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机制.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建立起特殊的培训机制来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在学校和公司受训,通过类似于学徒制的模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想效仿,不过这种模式跟德国国情,以及德国企业管理层和劳工之间和谐的关系治理有关,照搬不一定能行得通.

  第六,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投资和财富创造的基础.德国拥有世界第三的公路网络,13个国际机场,3个主要港口和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这一点中国和德国政府有共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对此,我百分之百赞同中国政府的政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铁路、高铁、机场等等.如果去中国任何一个省的机场,中国各个省的机场,其实都非常干净、非常高效,比印度孟买、比美国很多机场都要好.我本人赞成中国政府加大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德国在这方面有一个共同点,这也是德国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坚持结构改革.十年前德国经济不好,可谓是欧洲的病夫,施罗德总理当政期间提出“2010年日程”开始改革进程,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取得成效,默克尔继续推进此项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够保证社会的民生、福祉.比如刚才讲到,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的失业率还是呈下降的趋势,德国大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了投资,德国改造了医疗体系,并且大幅度减少了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升了德国经济的竞争力.

作为东方国家,日本模式显示出不同于德国的一些重要特征:

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威胁,国内封建生产关系在城市和农村中占有很大势力,私人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举步维艰,自由竞争已不可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调节成为改善经济状况的必须.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主要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的,那么日本则是靠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这双“看得见的手”来推动经济.职工持股,股份分散,法人成为股东且相互持股.日本的公司在二战后大多经过了改革,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以一种特殊的持股方式存在.职工持股使得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像一种无形的胶水将员工与企业粘贴起来.日本的员工跳巢现象较其他国家少,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这种措施使得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公司卖命,提高生产率,推动整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强调劳资协调,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强调劳资协调,在企业中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是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的三大法宝.终身雇佣制减少了日本职工的跳巢率,年功序列制保证员工工资随着在企业里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企业工会制使工会跟贴近本企业职工的需求.日本模式正是以这“三大法宝”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将企业变为“劳资命运共同体”.形成这种模式的文化背景在于,日本基本上是同一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列岛上,重视人和人际关系,重视佛教和儒教精神,崇尚劳动.企业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筹集资金,主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在金融方面,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且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也远高于西方各国.通过固定利率结构和货币供给的高增长率,并利用国民的高储蓄倾向,日本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充足资金,以至日本企业的筹资方式一直以间接金融为主,出现企业“超借”,银行“超贷”现象,而战后日本居民家计支出结构中的“低消费—高储蓄”模式又恰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主银行.当经营良好时,控制权在企业内部,主银行不加干预;一旦经营不良,财务状况恶化,主银行就作为股东采取行动,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经过不到30年时间,出现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时期衰退之中,但其总体经济实力仍不容忽视,国民生活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现结合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其可取之处分析归纳如下:

1、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新的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更快更好地恢复经济.

2、实行职工持股政策.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使企业的利益与职工进行进一步的挂钩.股东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稳定发展,还能有效避免企业被恶意收购,也有利于企业间的团结,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丧钟制度体现的都一支公的利益为本的管理原则.这就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同时减少劳资冲突.此外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前提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这无论对与企业还是职工都是一种提高和发展,是一种双赢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以地价、股价急剧上涨为主要标志的泡沫化过程.到90年代,由于经济泡沫的迅速破灭,又使日本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状态,因此,“曾一度被日本所标榜、为世人所瞩目、令东亚所效仿、甚至受到西方赞叹的日本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衰退而成为众矢之的”[10],以“追赶战略”为目标,以“后发效益”为基础的日本模式逐步暴露出一系列弊端.这主要体现在:

1、政府过分干预,削弱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市场对企业的调节淘汰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伞下迅速成长,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泡沫经济使得日本经济从急速增长到极速下滑,正式这种弊端的体现.

2、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负担.职工流动性减少的另一面是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也随之衰退.

3、主银行制度面临困境与挑战,并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日本政府为银行提供不倒闭的挽救政策,而主银行为企业提供不破产的保障,在这双重“保险”机制的刺激下,银行和企业的过度借贷行为使金融风险加剧,由此导致泡沫经济膨胀.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大量不良债权制约了日本经济走出低谷,而长期低迷的经济又使不良债权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泡沫经济的崩溃对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北海道拓殖银行、东洋证券、山一证券等一批金融机构纷纷倒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

不可否认地,当今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2009年,日本是在不平凡的一年中度过的.日本民主党上台,实现了政权交替,改变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跌至谷底后,又缓慢回升;就杀内阁再度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一起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热议;民主党政权采取重视亚洲外交的政策,中日关系的改善似乎引来了新的契机.从资源和国土面积来看,日本都不具备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条件,但就是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使得日本创造了奇迹,让世界人民不得部佩服这个层级的战败国.

现如今,经历经济危机后,德国已重返世界经济体冠军联赛,经济繁荣的广度和活力增加,就业达到重新统一后的最高位,在全球的钢铁生产、煤炭开采、化学产品制造、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生产以及造船领域里都属于最大的生产制造商.德国企业中有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中的大部分专门生产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由数量惊人的德国中型企业作为所谓的“幕后胜利者”领导着国际各行各业的市场,德国中小企业所发挥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大型的成功实施上,一系列的著名企业,如巴斯(BASF)、拜耳、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和蒂森-克虏伯都与作为伙伴和配件供应商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各自采取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措施,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虽然其经济体制中有些弊端,但我们看到的是其在新的体制下的发展成果.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两国依然经受住了打击,使得经济快速恢复与发展.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我们创建的经济体制下可对两国各自的优势进行学习,紧跟国情,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