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22:01:15
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汉语的量词是所有语言中最丰富的,许多量词本身就具有描摹事物、绘形绘色的功能,画面感和审美感特强.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艺术家们精心锤炼

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
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

文学优美量词(有后面)
汉语的量词是所有语言中最丰富的,许多量词本身就具有描摹事物、绘形绘色的功能,画面感和审美感特强.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艺术家们精心锤炼,妙用量词,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独具魅力.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美术专业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结合量词妙用实例进行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汉语量词的形象性和画意美,既学习作家锤炼语言的方法,又提高综合艺术审美情趣.
  量词,一般是用来作为计量单位的,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诗情画意.其实不然,汉语的量词是所有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许多量词本身就有描摹事物、绘形绘色的功能,如 “一弯新月”和 “一豆青灯”, “弯”和 “豆”直接就把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出来了,画面感和审美感特强.下面仅以部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范例加以评点赏析.
  明末散文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雾淞沆砀,天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段画面感特强,作者把观察点设在高处,颇象现如今的直升飞机俯视西湖雪景.天地苍苍,雪海茫茫,人鸟无声,万籁俱静,真像一幅优美静谧的“雪舟图”.在天地这个大背景中,一切人和物都显得那么渺小. “痕、点、芥、粒”都是表示微小的量词,而这里却用来形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表面看来似乎很不相称.然而全篇对雪景的描写,正是集中落笔在几个量词的精心选择上.它以长堤、湖心亭、舟、人等客位之小来反衬“大雪三日,上下一白”之壮观,使人感到天地之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一粒”,又使人感到景物之小.大小相形,大者益觉其大,小者愈见其小,极有层次感、对比感地写出了银白世界中的景物.
  ;由“长堤一痕”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大到小,从小到微,犹如摄像机的镜头在扫描,拍出一幅西湖雪景长卷,演示出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的变幻境界,益加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再从色彩方面来看,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嵌在这茫茫雪海上下一白中,黑白分明,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是个什么效果. “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除表示微小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效果.“痕、点”具有朦胧感,像中国画的水墨渲染效果;而“芥、粒”则具有坚实感,像国画的焦墨点染效果,与全文感情基调和审美情趣是非常吻合的.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对这几个量词的选用,诗意画意语意三位一体,可以说取得了量词锤炼的最佳修辞效果.
  `郑振铎先生有一篇散文《海燕》,其中有这么一段: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栖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里的 “几痕细线”很有画意!
  首先,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远望.燕子也只是“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电线更是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用“根”或“条”嫌太实在,太清晰,既不符合远望的情景,又显得太直太露,一览无余.而 “痕”字就恰如其分了,一个“痕”字使人头脑中很容易浮现出故乡春天那淡而有味,虚中见实的温馨画面,从而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
  ) p1 r# f/ I/ b; B' {% X1 N其次,这一段其实是一幅优美隽永的写意水墨画,又象一幅清新动人的摄影小品. “痕”字把那种朦胧而灵气的美妙感觉体现出来了,富有韵味,意境很美,使人仿佛感觉得到“嫩蓝的春天”所特有的湿润清新的气息.如果按量词的常规用法,用“根”或“条”就显得生硬,一点也不柔和,意境顿无.
  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是这样写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是诗人春游访友即景之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极为形象地概括出盎然春色,并富有深刻的哲理——春天是谁也关不住的.
  有人问,写百花齐放不是比“一枝红杏”春色更浓吗?这首诗妙就妙在这 “一枝”.诗人在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正要转身离去,忽见一枝红杏挺出墙外,傲然独放,该是怎样的欣喜?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清新、宁静、悄然的美,而不是热烈、繁闹、壮阔的美.同时这又是一种“犹抱琶琶半遮面”的含蓄美,一枝俏然,独具精神,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填充园中的如许春色.这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用来称谓红杏的量词可以说有很多,如“一串”、“一根” 、“一树”等等. “一串”的串字有“吊”的意思,容易使人想到红杏往下垂着; “一根”又显得孤单乏味; “一树”呢,则又与诗中的意境相去甚远.而“枝”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挺拔而上,精神抖擞,仿佛还带着早晨的露珠,清新喜人.红杏绿叶青墙,色彩组合绝妙.
  我们说“枝”字有画意,还在于它有一种旁逸斜出的审美感觉,不是那样平直无味.红杏是如何的曲折有致,疏密适度,长短恰当,都可以从“枝”字上去体会.
  我们来看诗圣杜甫的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绘了草堂周围的绝妙景色,表现了作者平静喜悦的情趣,诗中的量词用得颇有诗意和画意.“两个”是小点,舍边的近景,黄鹂在翠柳上跳跃欢叫,生机勃勃 .一个 “鸣”字使两个点生活起来,写出了鸟儿争相婉转啼唱的生动画面.黄和绿搭配,色彩和谐鲜艳. “一行”是长线,半空的中景,白鹭在青天上列队飞翔,画面优美,一个“上”字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感.蓝和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尤佳. “千秋雪”是说时间之长,窗里的远景 ,作者用了一个 “含”字,非常有韵味,颇象摄像机的取景框; “万里船”则说行程遥远,门前的景象.“泊”字与 “万里”相配,细想亦有深意.短短的四句诗,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高到低,由近到远,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实有虚,时间空间、过去未来都写到了.而这一切,与作者巧妙地选取量词是分不开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历来被人称道,在量词的选用上,他注意提炼画意美和诗意美.散文《绿》中有一段写瀑布的: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这一段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花花花花” 的声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而发亮”准确传神,质感很强,使人如见其景.这里的量词“带” 用来喻瀑布可谓妙极,声色俱佳,很有画味.抬头远望,两山如黛,一水如带,既有“形似”,更重“神似”,一是准确地体现了人们远处观望的情景,二是形象地再现了梅雨潭瀑布的迷人丰采.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这里的“带”字,很有点中国画里的大写意味道,巨笔淡墨,轻轻一抹,把那种月色朦胧,山影隐约的幽静意境体现出来了,真是山朦胧,月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朱自清在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动态美时,这样写道: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我们知道,作者主要是以自然的宁静来衬托心中的“颇不平静”,但自然的宁静也只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还是为了衬托静,所以作者用了“一丝的颤动”.这里的量词“丝”用的很绝.叶子与花的颤动本是转瞬即逝的动态,“像闪电般的”难以捕捉.但作者用这个量词“丝”字,便把这微妙的颤动表现出来了,把它比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微细之物,让人们去想像这颤动的精妙.一个“丝”字,仿佛是高速摄影,把叶子与花的颤动精细地拍摄下来了,令人惊叹不已,经久回味.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这首小诗,写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这里的量词“叶”很有味,极形象.人们在生活中曾看到过类似的画面:枯叶在水面飘浮打旋,随波起伏沉浮.一个“叶”字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作者写船是为了写人.“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面看来,只是客观描写了捕鱼时的情景,但只要细细一品,其愤慨不平之气溢于言外:吃鱼的人只知道鲈鱼的鲜美,哪知道渔民搏浪的艰险?联系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写“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实际也就是写人民生活在那个时代,生计无着,就象一片枯叶随波飘浮,稍有不慎,便舟覆人亡.这也可说是作者一种深深的寓意吧.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一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这里的“叶”,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江渚、水波相映成趣,充满诗情画意,使人遐想无穷:仿佛自己荡着苏子那轻盈如叶的小舟,凌驾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 “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画面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江面波光更显浩渺无际,而水中小舟愈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这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美术专业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结合量词妙用实例进行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汉语量词的形象性和画意美,留心观察事物,开拓知识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既学习作家锤炼语言的方法,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又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实际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