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储蓄谁在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3:15:45
教育储蓄谁在买?教育储蓄谁在买?教育储蓄谁在买?不仅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屡屡上演,而且资金投入更是不遗余力.然而,“十年寒窗”毕竟花费不菲,咱老百姓就这几个钱,即便有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的“雄心壮志”,

教育储蓄谁在买?
教育储蓄谁在买?

教育储蓄谁在买?
不仅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屡屡上演,而且资金投入更是不遗余力.
然而,“十年寒窗”毕竟花费不菲,咱老百姓就这几个钱,即便有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的“雄心壮志”,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存银行,利息太低;炒股票,是个看不到底的“黑洞”;理财产品,一般人也看不大懂;买保险,非博士以上学历方能应付以后的纠纷.
其实,当初决定不买时已经“深思熟虑”过,现在理理头绪,觉得“教育储蓄”至少有如下成为“鸡肋”的理由:
一是最高限额太低了,只有区区2万元.不过,2万元其实也不是小数字,但在“日长夜大”的教育产业化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有点不地道地想,不知道当初划下这条“横杠”的人,家里是否有“读书郎”,或者一开始就准备让老百姓吃“闭门羹”的.2万元能够“对付”几个学期啊?至少我那时读书足够有余了,我女儿现在读书肯定相差太远了———尽管可以有几个阶段的几个2万元.
三是手续太繁琐了,不免让人生烦.存的时候要先开户,到期取款要开“证明”,这当然是必须的,但为了区区百元,还要学生、家长、学校、银行一起忙乎,这心里就烦了.
最气人的是,偏偏这2万元还不能一次性趸存,否则个人所得税免征就免谈.
还有,2万元存入可以分成一年期、三年期和六年期的,每月跑一次银行还得准备零钱,否则银行成了小菜场:我给你整数,你找我零钱.
因此,早知道这样麻烦,我还不如买货币基金,收益也差不多,但是“活络”多了.
再说,时间就是金钱,就为了几块钱,每月到银行排几个钟头的队,成本太高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这里分析下来,“教育储蓄”有点“鸡肋”的味道,不想去尝试.但是,按照传统观点,骨头旁边的大多是“好肉”、“活肉”,所以也不反对人家去品尝.
不管是尝的人多,还是弃的人多,但总算有人关注,“教育储蓄”的条例,就会更加趋于合理性和人性化———这也是和谐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