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7:14:47
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海水温度和盐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
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度………………………………………………
3.4 海水运动………………………………………………………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
3.6 生物……………………………………………………………
3.7 土壤……………………………………………………………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
3.1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3.2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3.3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3.4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5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3)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3.6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3.7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 成土母质 → 原始土壤 → 成熟土壤
(2)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3)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3.8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黄河肺结核的这里没讲,所以帮不到你

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知识框图 求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知道点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3.3 海水温度和盐 初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演示文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单元质量监测试卷(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2010,秋 的急ijijij 11月7日中午以前 急 急 急.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2011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达标检测题二 陆地和海洋 有谁能给我初二地理上册的复习提纲 要(中国版)的!第一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章 发展与合作 七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人教版) 开始是:七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人教版)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 ) A.岛屿 B.大陆 C.群岛 D.半岛 . 地理陆地与海洋分布 求设计一道初一上地理连线题要求:两边各有10项,共要连10条线.内容:初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陆地与海洋.10分中内回答者,且符合要求,奖金大大的! 2011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达标检测题二 陆地与海洋 哪位大哥大姐能给个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的教案和...哪位大哥大姐能给个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 急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陆地与海洋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四章 发展与合作 求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第六章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高一地理的四个单元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单元是宇宙中的地球,二是大气,三是陆地和海洋,四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的期末测试题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三章:居民和聚落第四章:发展和合作 海洋和陆地分别是多少 如何区分海洋和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