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战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7:58:08
藏南战争藏南战争藏南战争冲突起因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

藏南战争
藏南战争

藏南战争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中国观点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立国后,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英国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中国军队反击,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中国军队的第二阶段反击.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一直拒绝承认、否认或掩饰实际上第一次冲突早在6月就开始了,并且发动者是印方,而坚决认为开战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战
麦克马洪线示意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仍非常原始,必须倚赖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零时起下令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等于将西藏藏南和达旺地区交给了印度,另外还依约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战争结果
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数字不详.但是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数约为两百万来估算,在藏南地区的印度移民约为近百万.然而因为阿鲁纳恰尔邦和藏南地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承认阿邦属于印度.新德里当局因此取消代表团出国访问.
观点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解放军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