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0:29:36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恩格斯
在讲清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渭,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和观点受到严重歪曲,马克思多次针对这种歪曲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①恩格斯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于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作了说明: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②根据恩格斯这段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有:他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深刻洞见,他对马克思《资本论》的通俗介绍,他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他在《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唯物史观的系统发挥,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包括人类原始史在内的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述,他在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军事与战争、文学与艺术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把恩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对立起来,认为恩格斯背离了马克思理论的精神实质,这种看法根本不符合实际.在我们看来,不仅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假如没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心、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它的发源地开始,不断流淌,永不终止.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枯竭了.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如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名目极其繁多.我们并不否认,这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其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一些可供马克思主义借鉴的合理思想,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溢美之词,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有根本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这些主义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开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必然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如果无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无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重新沦为烦琐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经院哲学.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丧失自己原有的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曲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的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不仅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旧事物、旧制度看成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一切维护腐朽的社会制度、为腐朽的社会制度辩护的理论.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性,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无情地抨击它的罪恶和弊端,说明它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指明它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贪污腐败、制假贩假、道德堕落等丑恶的社会现象,需要经过批判加以清除;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需要通过改革不断的自我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适用于每个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就具有自觉的自我批判意识,他们总是不断反思自己理论的不足,不断克服自己理沦的历史局限性,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一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不以超阶级的幌子标榜自己是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而是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它坚决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争取工人解放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①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工人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①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工人阶级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有科学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学说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只在纯粹思想的范围内批判资本主义却不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实践活动的唯心主义理论家们的错误观点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又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下面对此作些扼要说明.
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是说,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进取精神,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作出新的概括,才能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见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包括修正自己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赢和内容.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当他们发现原始的无阶级社会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这个观点表达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②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制的原始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③再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和1 871年巴黎工人起义时期,他们认为经过一次突然袭击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晚年在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公开承认一他们当时的看法错了,是一种迷误,是一个幻想,是不对的,是没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④任何理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这种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而且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使自己的理论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对从事某项工作后达到何种绩效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们对做人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以上四种理想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社会理想足最根本的.足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而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又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社会理想、.与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就是说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但是,共同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大目标指导下社会发展现阶段中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不尽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奋斗目标,这些特定的奋斗目标又都是为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为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具体表现.实际上,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就是说,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而奋斗: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 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 向甚至误入歧途.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不仅以过去和现在指导未来,而且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指导现在、影响现在.未来是指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尚未发生和尚未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时间上看,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顺时间方向的运动过程,它力求使思想的运动超越当下的时空界限,走在社会实际的客观过程前面,在观念中构想未来的可能状态.人们之所以要关注过去、向往未来、构想未来,是因为现在不仅孕育着未来,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构想和追求,能对现在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见未 来,又根据对未来的预见和追求设计现实、指导现实.
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它一经确立,就会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人生处在重要选择的关键时刻,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一样,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比现实更美好,人们为了把美好的未来变为现实,势必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为此就要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物质生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固然重要,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缺少,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参考资料:http://www.examda.com/zikao/note/Gonggong/3709/095949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