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隆中对这篇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8:02:58
如何评价隆中对这篇文章?
如何评价隆中对这篇文章?
如何评价隆中对这篇文章?
隆中对的评价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法家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泽东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 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泽东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