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迎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4:33:41
曹操迎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是什么?
曹操迎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是什么?
曹操迎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是什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谋士规劝、将士努力之下,风尘仆仆的汉献帝被曹操成功迎回许都(即许县).当年九月份,曹操做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在经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汉献帝终于可以暂时性的小憩一下.曹操在获得声名与官职的同时,也引来了无数非议与谴责.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说:曹操迎汉献帝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野心”.再者,难道真如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挟天子而令诸侯”吗?我的看法是上面两种说法都不是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
我们先看“奉天子以令不臣”这种说法.据《三国志·毛玠传》中记载,曹操出任兖州牧时,毛玠曾经对曹操说过:“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种说法的准确出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旁证迷惑.在上面这段原文的后面,随后便记载着曹操对此事的回应.据《三国志·毛玠传》中记载,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在看完这段记载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曹操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即“奉天子以令不臣”).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曹操虽然采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但是不见得其后来的行动按此进行.我对此十分肯定的说:曹操采纳的建议不等于其在行动中实施.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建议(或者说“目标”)不可能等于现实的“获得”.实现目标的前提是在无错误且无阻挠的理想境界之中.但是,有一点是我们要明白的:目标、理想不是现实,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毛玠的建议(即“奉天子以令不臣”)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规划.规划想要实现,就必须进行实践.实践的结果远远不如规划.
第二点,“不臣”不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割据.相对于中央而言的“地方首长”,地方政府会拱手奉献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地盘吗?再说此时,中央懦弱无能,根本没有能力“收回”诸侯占据的“地方”.即使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后,在短时期之内也是不可实施的计划.再说曹操集团就没有自己的打算吗?怎么可能没有呢?毛玠向曹操建议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一个佐证.在一个乱世,地方是基本上不听中央的.再说在国家统一的时候,地方还不时上演地方反中央的“闹剧”.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西汉臣子晁错不明形势,错误的向皇帝提出削藩策,“催化”了诸侯的造反.当然,造成七国之乱的根源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推行的郡国并行制.由此看来,东汉末年时期的地方诸侯更不可能听从懦弱无能的中央.这时候,中国就需要有人出面四处征战,统一天下.
第三点,能力有限.此时的曹操有三大优势:政治上,汉献帝就在自己的地盘之上(即许都);经济上,推行屯田制,收获颇丰;用人上,招揽人才,士人涌致.在这里所说的曹操集团三大优势只是相比较曹操自己以前前的力量而言的.与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而言,曹操此时的力量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袁绍集团所占领的州郡数远远大于曹操集团所拥有的.
由此来看,曹操迎汉献帝后,“奉天子以令不臣”是说不通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挟天子而令诸侯”这种说法.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弄明白“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异同点.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解释:(我们)奉使天子来命令不臣服皇帝的臣子.
“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解释:(我们)挟持天子命令诸侯.
我的看法.就上面两种解释来看:这两种做法是“外表异,实质同”.
理由.
第一点:“奉”与“挟”殊途同归.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中,“奉”可以解释为奉使、尊奉.“奉”说白了就是软手段,只是表面对待汉献帝很好.在“挟天子而令诸侯”之中,“挟”可以解释为挟持.“挟”说白了就是硬手段.不管怎样,汉献帝依然是他们手中的筹码.“挟持”只是对外的宣称,对待汉献帝更多的还是客客气气.他们实际上是不愿意的,但又不得不这样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嘛!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一点:“奉”与“挟”只是用字不同,从实质看来并无太大区别.
第二点,对象相同.这一点很容易明白.不论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而令诸侯”都少不了自己手中的筹码——“纸老虎”汉献帝刘协.
第三点,“命令”一致.这一点也很容易明白.上面这两种做法都是想通过利用汉献帝来命令某些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点,“不臣”在三国等于“诸侯”.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很不明白.为什么说在三国时期“不臣”等于“诸侯”呢?对于这一结论,我在上面分析过.详细内容请见:“不臣”不听.在这里简要的说一下.三国时期,地方割据.地方上这些昔日的东汉臣子对当时形同摆设的汉献帝是爱理不理.地方上的诸侯大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大家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但形同虚设的汉献帝乃至整个东汉朝廷都无理可讲.
由上看来,曹操迎汉献帝后,实行“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讲不通的.
第一点,挟奉天子.何谓挟天子?就是挟持与尊奉天子.曹操迎回汉献帝后,汉献帝相当于做了曹操集团的“人质”.但是,这个人质有所不同.曹操必须对汉献帝客客气气.但是,做筹码又是公认的事实.曹操对待汉献帝说白了就是挟持与尊奉(即“挟奉”).从政治哲学上来讲就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客气与做人质是一对矛盾.曹操集团必须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两头都抓,坚持中庸思想,挟持与尊奉相统一.
第二点,引招士人.曹操迎回汉献帝,再加上自己以唯才是举为主体的招揽人才方式.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致使当时不少的士人来投奔.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忽视:这些前来投奔的士人是为了汉献帝而来,还是因为自己招揽人才呢?曹操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只要是前来投奔的士人都好好对待.中国古代,皇帝(即“天子”)是最高统治的象征.当时的中国都普遍认同这个观点.自己以效忠皇帝为己任.迎回汉献帝后,曹操集团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
第三点,巩固基本.曹操有了汉献帝这张政治牌后,就有了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也就引来了人才.有了人才,集团管理、屯田育兵以及行动计划就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与实施性.
第四点,准备武力.曹操迎回汉献帝,就有了优势.政治上,挟奉天子,打政治牌;人手上,引招士人,人才倍增;实力上,“富国强兵”,能力提升.以上四点,就为曹操集团征讨四方做好了准备.
笔者看法.曹操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挟天子而令诸侯”与“奉天子以令不臣”都不能正确反映曹操集团现实之中迎汉献帝回许都的目的.曹操及其谋士可能有某种想法,但是现实摆在那里.他们不得不认这个理.这个理就是历史前提.历史前提是一个大趋势、总形势.它是不受个人与集团控制的.再次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是“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而不是内心所想的“目的”(或者说是规划”).个人所计划的不等于现实之中所做的.在自己所做的过程之中,误差与失误是不可避免的.此非人力能够左右的.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常说某某事情做得很完美.这里的很完美并不是指百分百都是好的,而是总体上好的方面远远大于坏的方面.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一件事情,就说明他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宽广的胸怀来看的.
综上所述,我对“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的看法是:挟奉天子,引招士人,巩固基本,准备武力(简称为“挟引巩备”).(易袁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