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例如:小李有900元,10个信封,其中9个信封各放入100元,剩下1个空着,小望抽取1个,他应付给小李多少钱,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6:38:28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例如:小李有900元,10个信封,其中9个信封各放入100元,剩下1个空着,小望抽取1个,他应付给小李多少钱,为什么?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例如:小李有900元,10个信封,其中9个信封各放入100元,剩下1个空着,小望抽取1个,他应付给小李多少钱,为什么?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例如:小李有900元,10个信封,其中9个信封各放入100元,剩下1个空着,小望抽取1个,他应付给小李多少钱,为什么?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