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在当代条件下,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3:54:39
在的.在当代条件下,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的.在当代条件下,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的.在当代条件下,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我们首先需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理解剖学”.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基础,是马克思赖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从而是创立剩余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的依据,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正是有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正是由于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规律性才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解释.诚如恩格斯正确地指出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强调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当然,运用抽象力来分析经济现象决不是意味着抽掉实际内容,恰好相反,科学的抽象正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而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概念上的抽象的规定,又将“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表现出来的“庞大的商品堆积”中抽象出商品价值这一范畴的.因此,尽管商品价值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体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命名商品之间的交换发生等量关系,这就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物,那就难以阐明商品之间的交换所表现出的等量关系的最后原因.价值概念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我国陈岱孙教授早就写道:“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确立了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他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指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考察交换价值时,他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抽象出来.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辩解企图”.“马克思在从交换价值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再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解决了古典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如何变成为货币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已以生产价格的转化形态发生作用.……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了在这一新条件下,市场价格不再围绕着价值波动而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 陈岱孙教授所概括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很有助于今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系统探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拓宽思路. 当前我国学术界十分重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许多学者提出的论点和见解,颇有深入研究和创新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令人欣悦的现象. 然而,现在也出现了如下六种“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1)有人公开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流氓论”,即是利用劳动价值论煽动工人和流氓无产者一致起来反对资本家,于是劳动价值论为“造反有理”提供了根据. (2)有人著书立说断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祸根”论,因为据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想的一个深层次思想来源.” (3)有人发表《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一文,断言劳动价值论是多余的包袱,应予以抛弃,即所谓劳动价值论是“包袱论”. (4)有人声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失败论”,因为据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的失误的深刻原因就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既然如此,还讲劳动价值论,岂非过时了吗?! (5)所有生产要素(不只是三要素,四要素,乃至五、六、七、八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否则,进入新世纪和新技术发达时代,还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那将“肯定被认为脑子出了问题”,而且“聪明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在坟墓里发笑”. (6)有人提出,对劳动价值论要彻底改造,其中包括历史使命、方法论、理论体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概念等都必须彻底改造. 以上六种“理论深化”,无论哪种,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化为乌有了.果真有朝一日这样论调成为主流理论导向,我们能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 以上观点选自胡代光的《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二、 在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中,应分清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商品经济范畴的价值概念,同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如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混同起来.比如,说某本著作或某位学者的讲演很有价值,是指它很有水平、意义或作用,不是指它很值钱.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有意义的劳动,但社会所需要的、有意义的劳动,并不一定都是形成价值的劳动. 第二,不能把形成财富的劳动同形成价值的劳动混同起来.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原始社会的劳动和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经济范畴,是历史范畴.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备要素.但不能把生产财富的必要条件同形成财富的源泉混同起来,更不能把生产价值的条件同价值的源泉混同起来,也不能把财富的源泉同价值的源泉混同起来.生产财富的条件或要素是劳动、生产资料和其他要素,但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和“自然界”,或如《资本论》中所述,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比如,一把木椅,是由木匠以其劳动对木材进行加工制成的,而木材归根到底是一种“自然物质”,借助自然界生长起来的木材,通过层层劳动(伐木劳动、运木劳动、锯木劳动、做椅劳动等)才成为使用价值———木椅.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可分解为劳动和自然物质两种要素.工具、设备、厂房等也是生产财富的必要条件,但工具等自身并不构成新产品即使用价值的物质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论点,但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强调价值中不包含自然物质,也不包含使用价值的一个原子. 第三,应当弄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创含义.既不能把他们没有讲过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比如,说他们主张只有体力劳动才创造价值;也不能把他们已讲清楚的问题,硬说他们没有讲过,比如,科技工作、经营管理是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资本家的管理或指挥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对这类问题,马克思是作了明确的、肯定的回答的.马克思在论述由许多劳动者共同生产商品的“总体劳动”时指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的必要构成部分.他说,在共同生产中,劳动者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工程师又有另一种关系,他主要只是从事脑力劳动”.在总体劳动中,“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马克思还多次论述资本家的管理、指挥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有如乐队需要指挥一样,其劳动是社会化生产中必要的;另一方面,他进行管理与指挥,又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前一重性质的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资本家的“产业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显然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是我们今天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属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部分. 第四,应当结合我国新的实际,结合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的现实,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 首先,马克思虽然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肯定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在整体劳动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但他不可能预见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推动的情况.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在生产诸要素中,科技和管理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既要肯定和重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更要看到这些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和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的作用.因为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财富的增长远远快于价值的增长.例如,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而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却大幅度下跌.1786年英国每磅棉纱的价格为三十八先令,1800年降为九点五先令,1830年又降为三先令.这有利于消费者.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这需要依靠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而高水平经营管理的劳动贡献,不仅在于参与价值与财富的生产,还在于善于驾驭市场,实现商品及其价值.因此,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报酬,应与其多方面的业绩相联系.在考察劳动贡献时,应将马克思的价值论与财富论统一起来.既要看其在价值生产中的贡献,又要看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财富中的贡献. 再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的,认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的劳动与生活条件的恶化,因此,应当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取而代之.在政治上,把资本家阶级作为敌对的阶级看待.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作为社会化生产必要的指挥劳动,同样具有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性质的一面.他们如果参与科技工作,则兼有另一种生产劳动的性质.但大企业的巨额利润是资本增值的结果,不能简单归为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形成的价值.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党和政府不是把私营企业看作对手,而是作为助手或帮手,在政策上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平等竞争.如果说马克思只是肯定了资本家的管理或指挥劳动具有将价值加入产品中的生产性的一面,那么,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业主的贡献,就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了. 第五,在重视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重视精神生产力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及教育文化事业等的发展,精神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可以划分为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公务劳动(如公务员、军人、警察、法官等的劳动)等.物质生产劳动,有的只生产物质财富,有的既生产物质财富又生产价值.精神生产劳动生产精神财富,如科技发明、艺术创作、曲艺表演、文化教育等,有的生产精神财富而不生产价值,有的既生产精神财富又生产价值.至于服务劳动,有的是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如商品运输、包装、保管、加工以及餐厅的食物制作等;有的服务劳动则很难说也创造价值,如宾馆服务员接电话、扫地、端水等,但这种劳动也是必要的.社会公务劳动是社会必需的很重要的劳动,但并不创造价值.否则,政府和军队及公检法部门也应上缴国家税收而不是全部吃财政饭了.要走出一个误区:以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比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更有地位和更有意义,甚至以此划分劳动等级的高低.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劳动也不再形成价值,但他却认为,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自主劳动,是摆脱了剥削和奴役的更高级的劳动,高于资本主义创造价值的雇佣劳动. 以上观点选自卫兴华的《在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中深化研究和认识》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积累明显加快,重大变革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商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呢? 首先,应该明确创造价值的是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劳动者,而不是科技本身.随着科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西方有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论”,认为“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主张“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是肤浅甚至错误的.科技知识是人的劳动特别是复杂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凝结,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延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的劳动能力,但劳动能力不等于劳动,科技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创造价值的是人类劳动———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凝结为科技成果;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家的劳动;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劳动者是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劳动这个中介环节,科学技术自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离开了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发展知识经济落实到“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应该深化对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作出了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划分,认为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他还看到,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生产劳动者的概念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些论述的科学性.但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因而马克思观察和分析的重点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工作者虽然可能离直接生产过程较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完成最重要的生产职能.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工作作为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劳动加以研究,对科技工作者创造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科技的良性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要说清楚科技工作者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并不容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工作者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日益突出的巨大作用,又要反对主张知识、技术本身创造价值的“知识价值论”,充分调动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一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观点选自杨国昌的《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四、 人类劳动可以分为创新劳动与重复劳动两大类.同重复劳动相比,创新劳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具有挑战性.创新就意味着挑战.创新劳动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是对它所要取代的旧的使用价值的挑战,是对重复劳动的挑战.而重复劳动则是对创新劳动及其成果的肯定,不具有挑战性.对于创新劳动,这种挑战性既是贯穿始终的,又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创新的开始,还是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结果,都充满挑战性;同时,无论在思想、意识、观念上,还是在知识、能力、手段以及实践上,也都具有挑战性.挑战性是创新劳动的特殊品格.实践证明,只有具备这种挑战性品格的人,才能进行创新劳动,也才能取得创新成果;否则,就不能从事创新劳动,更不能取得创新成果.如果人类不敢向大自然挑战,就不能生存和进化;如果人们不敢向必然王国挑战,就永远达不到自由王国.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生产力的每一步创新发展,都是从挑战开始的.总之,一切创新劳动都具有挑战性品格. 第二,具有风险性.创新意味着挑战,而挑战又意味着风险.有挑战就有风险,这是因为任何挑战都有两种可能:成功或者失败.新的使用价值的创造,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艰辛的劳动和曲折的道路才可能完成.创新劳动的挑战,存在失败的风险;特别是重大创新,即使最终成功,劳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败甚至多次失败.极富挑战性的创新之路必然是风险之旅.创新劳动的挑战性,注定了它的风险性,创新与风险是“孪生兄弟”、“双刃剑”,相伴而生.一切创新都是在战胜风险中实现的.而重复劳动由于不具有挑战性,因而也就不存在风险.所以,创新劳动者不仅要具有敢于挑战的品格,而且要具有能担风险、不怕失败的素质和魄力.实践证明,在创新特别是重大创新的过程中,在任何一次失败,哪怕是成功前的最后一次失败面前怯阵、止步,新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可能产生.世上没有无风险的创新,创新属于不怕风险的人. 第三,具有革命性.创新劳动不仅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而且具有革命性.挑战性、风险性、革命性贯穿于创新劳动的基本过程.创新劳动是对重复劳动的否定,创新是对陈旧、落后甚至腐朽事物的革命.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创新,还是思想、观念、文化创新,以及制度、方法创新,都是一种革命.创新劳动获得预期成果,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就是一种革命的实现;否则,不能获得革命性成果,不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就不成其为创新劳动.正是创新劳动及其成果的革命性,决定了它在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革命作用.尽管创新劳动与重复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因而它们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创新劳动具有革命性,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使用价值和扩大的价值,因而它在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跨越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中,具有重复劳动不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超常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以上观点选自赵培兴的《创新劳动的特点》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071110a4f198f7a&hl=QQ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