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的故事3个 急 是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1:24:03
岁寒三友的故事3个 急 是故事
岁寒三友的故事3个 急 是故事
岁寒三友的故事3个 急 是故事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作为“罪人”的苏轼初到此地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到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以后,合成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图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筑上.仁人志士对它的理解,是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解释: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处: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事例: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松、竹、梅.
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大片的松林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孤松又可以在山巅上凌空独立,形成“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
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些.北京有个《紫竹院》公园,里面就有竹子.北大校园里也有不少.我家的“小园”里,我也种了几棵,长得不错,一年四季窗前总是绿影婆娑,也可算“占尽风情向小园”了.竹子是重要的物质材料:盖房子、做家具都有它的用武之地.竹笋还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也可以经常进入“寻常百姓家”.竹子可以做成笙萧琴笛,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此竹比松树更得文人青睐.但是竹子有个缺点,就是平时不开花,没有娇艳之美.
梅花虽然没有遍布全国,甚至许多北方人没有亲眼见过.但由于历代文人的“炒作”,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梅花如今会“位压群芳”呢?这是由于民族历史形成的集体潜意识所决定的.许多国画家在画梅花时,突出地表现在积雪的乾枯曲折的老树之上,绽出了朵朵鲜花.
解释
(1)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元· 白朴《朝中措》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明·无名氏《渔樵闲话》四折
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
(2) 岁寒:喻浊世.三友:山水、松竹、琴酒.三者为浊世之中的清高之物
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