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7:27:37
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

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
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

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他一生的作为.对革命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
正面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评价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黄两人并列.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当时宋案未有证据证明是袁世凯指使,袁黄也力主有司法途径解决.惟孙文一口咬定袁为元凶,指非用武力不可,从此开展了民国多次内战的先河;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凡于革命军未起义之前进党者,名为首义党员;凡于革命军起义之后、革命政府成立以前进党者,名为协助党员;凡于革命政府成立之后进党者,名为普通党员.”“革命成功之日,首义党员悉隶为元勋公民,得一切参政、执政之优先权利;协助党员得隶为有功公民,能得选举及被选举权利;普通党员得隶为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利.”“凡非党员在革命时期之内不得有公民资格.”诸如此类的规定,充斥著整个党章.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 但许多学者同意,当其时之中国落后,几不具备对外进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谈判资本,许多权宜之计实为不得已的作为.历史上例如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皆为类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