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和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6:56:55
王昌龄边塞诗和理解
王昌龄边塞诗和理解
王昌龄边塞诗和理解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道题都不难.初读全诗就会明白,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而“旧别情”就是“边愁”.第一题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题更为简单.前三句,第一句是叙事,二三句是议论加抒情.最后一句是写景.我们知道.诗歌里的景语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且“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月”在诗歌中作为一个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往往同思乡思亲连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首首是名篇.尽管他的边塞诗不多,但因为写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边塞诗派.他的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地方.拿他的边塞诗同岑参的边塞诗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昌龄的几首边塞诗都非常适合作为诗歌鉴赏的题目,下面我就王昌龄的其他三首边塞诗设计几个题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设题:这首诗的三四句在抒发戍卒思乡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作者在抒写戍卒思乡之情时,没有只写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开一笔,写家中妻子对戍卒的思念.对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是虚写.虚实结合就写出了这种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这种避开正面而从对方写起的手法,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深刻性上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征.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题:1、首句作者为什么在“明月” “关”前用“秦时”“汉时”作定语?
2、三四句表现作者什么样情怀?
解析:明月之前着“秦”字,雄关之前着“汉”字,从而使读者把明月下的边关同秦汉时期筑关备胡,以及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关”和“月”这个广阔的空间与“秦”“汉”这绵远的时间融会交织在一起,既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也给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过去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仅限于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其实还很不够,应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修辞格式.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雄关,思古慨今,感情激荡,只要朝廷用人得当,招贤使能,有能直捣龙城的卫青,使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就还会有秦汉那样巩固的边防.“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迈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想到这里是不是有王昌龄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情绪,进而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这么理解看似有理,但不符合实际.因为那个时候大唐国势强盛,君王开明,诗人在诗歌里只是表现最好的愿望,而非对朝廷不满.因为在盛唐边塞诗里,诗人们抒发的是高昂的盛唐精神.这和中晚唐的边塞诗内容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