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请用正常人听的懂的语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8:32:13
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请用正常人听的懂的语言.
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
请用正常人听的懂的语言.
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请用正常人听的懂的语言.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这部书成为存在主义源出于现象学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尔在该书的开头就引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1)“在”是任何一个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宾 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换言之,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比“在者”更根本的问题,而且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人真正深入“在”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从“在者”入手去提出问题.(2)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皮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指出唯有“我”是这种在者,唯有“我”是在连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镇压洽彰了.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在世”;一切在者,也就是整个世界,都是“在世”的结果,也就是“我”的“在”的结果.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它成为20世纪以来一切存在主义者共同的根本出发点.
雅斯贝尔斯也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于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1919年发表了宣扬存在主义的《世界观的心理学》,1932年发表生要著作《哲学》(3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
雅斯贝尔斯指出,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存在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状态,从情绪、冲动、意志、生活体验、烦恼意识、畏惧感情、悲观情调等等去强调主观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贝尔斯还指出,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的,而只能加以体验.他说:“我似乎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但关于我本身,我决不能说我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中详尽地叙述了人们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1.客体存在.他指出,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他怀疑科学知识,否认科学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科学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能得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唯有“真正哲学地窥测世界”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2.自我存在.他指出,哲学思维以“阐明实存”为课题,这个课题就是阐明自我,阐明我们的实存.他主张一种反求诸已、不假于外的主观理论,认为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我们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实存的世界.在他看来,我诚然是我的本质,但我不认识这种本质,只有在盲目行动中,我的本质才移到我这里.由此出发,他把爱、共存、交往、畏惧、孤独、自我神化等,当作进入自我存在、意识到自我的本质的形式.
3、自在存在.他指出,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我既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为了得到自满自足,他主张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从世界飞向上帝.他断言,只有人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人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曹室失败的时候,他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而密码就是人们达到自在存在的哲学语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显现自身的形象.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声称是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事情本身入手”.而所谓事情本身,就是现象,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这个现象是中性的,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心,却既表现为属物的,又表现为属心的.他把“有”划分为“自在的有”与“自为的有”,自在的有就是一片混沌荒谬的“无”;自为的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才是“自我”.世界则是“为我的世界”.这样,萨特把人的存在或纯粹意识安置在这个从自在的有到自为的有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他最好的一部小说《恶心》就是写一个纯粹个人主义的人,处在这种一片荒谬的境界中,感到绝对自由而又无所依傍,无家可归,心情永远烦决,由此而会“恶心”.
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各个代表者的观点有不少差异.但是他们都认灾自笛卡尔、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谈论哲学的观点,必然导致“二元论”,并把人对象化,掩盖了人的真正存在.存在主义者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要求不把人当作对象.他们并未抛弃认识论问题,而是采用了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式.他们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无援的,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自己.在他们看来,人们凭借感性和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而且人们越是依靠理性和科学,就越会自己受其摆布.相反,为了达到真正的实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通过烦恼、孤寂、绝望街头晨理性的心理意识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他们宣称,在社会生活、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中,非理性都将战胜理性,认为我们的时代是非理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