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2:32:21
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楚国舞蹈  战国时期,楚国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绘画与雕刻等方面.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

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
楚国历史文化
长江流域楚文化

楚国历史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
楚国舞蹈  战国时期,楚国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绘画与雕刻等方面.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国设置了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如楚郧公钟仪世代世袭“伶人”一职.钟建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乐师扈子也是以司乐为职的乐官.在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是很高的.楚国乐器  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这些乐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实物得到了印证.  中外闻名的擂鼓墩1号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余均可供演奏.这64件,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钟与钟钧附件及钟架上,均有铭文,共2800多字.铭文记录了曾、楚和华夏各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涉及的音阶、调式、律名、阶名、变化音名、旋宫法、固定名标音体系、音域术语等方面,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展水平.铭文中列举了曾国与楚、周、晋诸国和申地之间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应关系.其中共计律名28个.编辑本段楚国歌舞  巫舞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人的开阔胸怀和融夷夏为一体的开放精神.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  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大得多,当然也就要豪华得多.如《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髟/前],艳陆离些.”“竽瑟狂会,[扌真]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大招》所写:“二八接舞,投诗舞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另外,由于随着各国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国宫廷乐舞中也广泛地吸收或引进了各国各地的乐舞,成为楚国乐舞的一大特点.如《招魂》所写:“二八齐容,赵郑舞些.”“吴[俞欠]蔡讴,奏大品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大招》所写:“代奏郑卫,鸣竽张只.”各国各地乐舞同时表演,竟到了“四上竞飞,极声变只”(《大招》)的地步.  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姱容修态”、“长发曼[髟/前]”、“丰肉嫩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否则舞蹈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偃蹇”、“连蜷”的效果的.1941年在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人物漆奁,共绘有11个舞女,其中二人长袖细腰,翩翩起舞,其余8人或静坐小憩,或一旁观赏,1人挽袖挥鞭,似在指挥,也全都长衣曳地,面清目秀,体态轻盈.这件漆奁生动地展现了楚国集体舞蹈的场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