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汉武帝时期名臣名将有哪些?最好能有些详细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0:30:54
请问谁知道汉武帝时期名臣名将有哪些?最好能有些详细介绍
请问谁知道汉武帝时期名臣名将有哪些?
最好能有些详细介绍
请问谁知道汉武帝时期名臣名将有哪些?最好能有些详细介绍
桑弘羊
汉武帝时大臣.一说生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终武帝之世, 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结果被处死.
主父偃(?~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听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虽卫青多次向武帝说了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霍去病:西汉名将(前140—前117),汉族,军事家.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卫青简介
卫青(?~公元前105年),汉族.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卫.
在姐姐怀孕之后,当时的皇后陈阿娇嫉妒,派人抓到卫青,想杀死他.卫青被好友公孙敖救出,汉武帝听说后,召见了卫青,并封他为建章宫监加侍中官衔.后来姐姐做了皇后,卫青也升为大中大夫.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