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宣府在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5:04:43
明朝时的宣府在哪?明朝时的宣府在哪?明朝时的宣府在哪?由蓟镇四海冶至大同镇平远堡的长城,因总兵官位宣化府,故称宣府镇.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

明朝时的宣府在哪?
明朝时的宣府在哪?

明朝时的宣府在哪?
由蓟镇四海冶至大同镇平远堡的长城,因总兵官位宣化府,故称宣府镇.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2
宣化府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3

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

由蓟镇四海冶至大同镇平远堡的长城,因总兵官位宣化府,故称宣府镇。
宣府镇占冀州地,秦汉为上谷郡;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国;金灭辽后属金;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京师,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说:宣府,“南屏京师,后挖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

全部展开

由蓟镇四海冶至大同镇平远堡的长城,因总兵官位宣化府,故称宣府镇。
宣府镇占冀州地,秦汉为上谷郡;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国;金灭辽后属金;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京师,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说:宣府,“南屏京师,后挖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1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2
宣化府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3
中原处于战乱的几年里,边地防务松弛,蒙古族势力得以增长,而明成祖刚刚登基,又无力象后来那样出塞北征。所以只好在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边地防务。据《明史·兵志》载:明成祖“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原,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4
关于明成祖修筑长城,《明史·成祖本纪》亦载:永乐十年“敕边将自长安岭迤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5到正统年间,蒙古族瓦剌部兴起,明朝边地紧张,长城之筑屡被提出,《明史·兵志》载:“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总兵官谭广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t守。’乃增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6
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宣府镇边关所遭破坏十分严重。景帝即位后,明军收复了所失边关。《明史·景帝本纪》载: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7
宣府镇长城较大规模的修筑,主要是在嘉靖年间,特别是翁万达任宣大总督之时。据《宣化府志》载:“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都御史王仪请筑,宣府北路之龙门许家冲,中路之大小白阳,西路之膳房、新开、新河口、洗马林诸要冲垣墩,配兵乘守,从之。”8
《宣化府志》引《两镇三关志》载:“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1546年)总督待郎翁万达以王仪所筑塞垣半已溃圮,诸要冲垣墙亦多未备,请先于西路急冲张家口、洗马林、西洋河为垣七卜五里有奇,削垣崖二十二里有奇,堑加之。次冲渡口柴沟,中路葛岭、青边、羊房、赵川,东路永宁、四海冶为坦九十二里有奇,堑十之二,敌台月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万达又请自西阳河镇西界台起,东至龙门所灭胡墩止,为垣七百一十九里,堑如之,敌台七百一十九,铺屋如之,暗门六十,水口九。”10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万达又请自东路新宁墩,北历雕鹗、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别为内垣一百六十九里有奇,堑如之,敌台三百有八,铺屋如之,暗门十有九,以重守京师,控带北路。又请补筑东路,镇南墩与火焰山中空,由镇南南北,西历永宁至新嫩,塞垣以成全险,俱从之。”11
嘉靖以后,隆庆和万历年间,皆对宣府镇长城进行过修复。
《宣化府志》载:“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兵部请浚边壕,从之。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总督方逢时请筑北路龙门所外边,起龙门所之盘道墩,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俾北路之兵,由此以入援南山,东路之兵由此以出援独石,从之。”又载:“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从宣大督抚所请,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诸边墩营寨。”12
直到明王朝最末一代,思宗崇祯年间,朝廷仍十分重视宣府镇长城的修筑。据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卢象升绪皇帝的《确议修筑宣边疏》中记载,崇祯帝在蓟辽督臣张福臻的奏疏中钦批:“宣边修墙事宜,该督监抚详画速奏。”13

卢象升经过实地考察,在奏疏中写道:“勿论宣府一镇一千三百里之边,即就陵后一带言,东至火焰山,西至合河口,凡二百二十余里。筹其经费,每筑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
其中或有旧墙并乱石土垣可固,通融计算,每丈必须银三十两。通计三百里,总该银一百六十万两。加以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计墩一百,台六十。墩以土为之,每座约二百金,台以砖石为主,每座约六百金,并墩台守御等具,壕堑等类又约该十余万两。”14
费用如此之高,明王朝已无力承担,况且明末之际战争此起彼伏,增兵边塞更不可能,全修宣府镇长城之议只好做罢。
卢象升在《南山修筑墩台疏》载:“兵部拨一万五千金,对宣府镇长城个别地段做了小小的修补。15
关于宣府镇长城分守情况,据《宣化府志》引《续宣镇志》载,又可分为六路。
东路:东起永宁四海冶,北至靖安堡,边垣一百三十三里,边墩一百五十二座,冲口二十处。
下北路:北起牧马堡东际大边,西抵样田,南至长安岭,边垣二百一十三里,边墩一百九十座,冲口二十一处。
上北路:东至境安堡边,北至大边,西至金家庄,边垣二百六十一里。边墩三百六十三座,冲口四十七处。
中路:东起赤城,西至张家口,边垣一百七十九里,边墩二百二九座,冲口一十三处。
上西路,东起羊房堡,西至洗马林,边垣二百一十四里,边墩一百五十三座,冲口七十四处。
下西路:东起新河口,西至山西大同府平远堡止,边垣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百八十七座,冲口一十七处。
宣府镇合计,边垣一千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16
关于宣府镇镇守将领配置情况,据《明史·职官志》载: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宣府镇城。
协守副总兵一人。副总兵旧亦驻镇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驻永宁城。
分守参将七人(曰北路独石马营参将,曰东路杯来永宁参将,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南路顺圣蔚广参将,曰中路葛峪堡参将,曰下四路柴沟堡参将,曰南山参将)。
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万历八年革。17
宣府镇所辖兵马额数及银饷支予情况,据隆庆三年霍冀《九边图说》载:
“本镇原额马步官荤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除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八万三千三百四员名。原额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二千四座。”
“本镇年例主兵银十二万两,客兵银二十万五千两。”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台湾洪氏出版社1981年版,卷18,第778页。
2.程道生:《九边图考·宣府》,民国八年石印本,第33页。
3.《宣化府志,兵志》,清乾隆八年刻本,卷16,第17页。
4.《明史·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第2236页。
5.《明史·成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6,第90页。
6.《明史·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第2237页。
7.《明史·景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1,第142页。
8.9.10.11.《宣化府志·塞垣》,清乾隆八年刻本,卷14,第27页。
12.《宣化府志·塞垣》,清乾隆八年刻本,,卷14,第28页。
13.14. 卢象升:《确议修筑宣边疏》,《卢象升疏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卷8,第177, 179页。
15.卢象升:《南山修筑墩台疏》同上,卷8,第209页。
16.《宣化府志·塞垣》,清乾隆八年刻本,卷14,第23页。
17.《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6,第1867页。
18. 霍冀:《九边图说·宣府》,明隆庆三年刻本,第128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