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1:16:06
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

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
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

拿破仑最伟大的一场战役的基本情况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参谋长:贝尔蒂埃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贝尔纳多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中计,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在此以前,拿破仑还从来有就战术程序向部队发布命令的习惯,因为业已证明标准的法军战斗训练,完全适应与奥军进行的战斗.然而现在,他们要对付的却是俄国人,俄军在突击行动中往往成密集纵队,挥舞刺刀而较少发挥火力.这是传统的俄国打法,源出于苏沃洛夫的教条.为了在肉搏之前先摧毁俄军的密集队形,拿破仑认为法军步兵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同时还应保持坚强的团结以对付俄军的冲击.11月26日,法军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下述指示:
皇上要我转告诸位元帅,在对待俄国人时只要有可能,请采取以下战斗序列:
每个旅的第一团应成横队展开,第二团则保持密集的连纵队.第二团的第一营在右,位于第一团第一营的后方.第二团的第二营在左,位于第一团第二营的后方.炮兵置于前面两个营之间的间隙中,在两翼也应布置若干炮兵.如果某师有五个团,则第五团应留作预备队,置于后部一百码处.在每旅后面,都应有一个骑兵中队或至少一支骑兵队,以便在敌人溃败时穿过间隙实施追击,并对付哥萨克骑兵.
采用这种战斗序列,你们既能以展开火力痛击敌人,又可以保持密集纵队应付敌之突击.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奥斯特里茨战后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利,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亡仅1350人,伤694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滑铁卢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