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浪得虚名 这句歇后语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0 01:21:58
李白的诗~浪得虚名 这句歇后语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呢?
李白的诗~浪得虚名 这句歇后语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呢?
李白的诗~浪得虚名 这句歇后语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解释呢?
说李白“浪得虚名”,岂是我辈敢冒昧为之!我说的浪得虚名,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浪”——浪漫、浪荡、浪子、浪迹,这是李白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第二,“虚名”,重点就在“虚名”这个词上,这里的“虚名”并非指李白名不副实,虚有其名,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筑下的丰碑毋庸置疑,而是不该戴在李白头上的帽子;第三,李白是因为“浪”的天性与气质,才“得”了后面的“虚名”,而这个“得”字,应该说不是主观主动意义上的得,而是被动客观上的,它具有“外来物”或“附加物”的色彩,是个副产品.这就是“浪得虚名”四个字在本文特殊的大概的含义.
先说李白的“浪”.传统教科书及各路方家的给李白的第一个定位就是“浪漫主义”,有时还要加上“积极”二字,即所谓“积极浪漫主义”.这种说法部分正确,部分偏颇,正确的是浪漫(或积极浪漫),偏颇的是主义.对于浪漫,不用多说,李白那斗酒诗篇、处世风格无不诠释着何为浪漫,“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等等,极尽想象,穷尽游思.还有他戏弄高力士,也曾写诗得罪过杨贵妃,这些诗作和“犯科”均体现了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而偏颇在“主义”二字,因为李白太特殊,他太独一无二,太“另当别论”,而主义一词,在它本身具备的“排他性”之外,又有很强的“聚合性”,如果冠一物以“主义”,势必就将其与另外的事物分割开来,如此,便主义生主义,李白永远无法掉出那个被人强行划归在里面的阵营,掉不出,就不会有惊人的力量,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和谐”,很容易被“模子”——没有了根本的特殊性,又何来真正的李白?
所以我认为李白的浪漫,是“一个人”的浪漫,这也是他为何师承屈原又别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在这方面只有另外一个李姓诗人——李贺,能与李白同被惊为“天人”.
再说这李白的“浪”为何会得到“虚名”.因为“浪荡”、“浪迹”,加上骨子里浪漫的性格,李白就成了“浪子”,一般有才的浪子都富有传奇色彩,比如瞎子阿炳.所以李白得到许多“虚名”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何会被后人强加上这么多的头衔.什么“谪仙”呀,“诗仙”呀,“酒仙”呀……这些帽子通通归一人所有,那就是李白,真是把李白神话了,仙话了,甚至妖魔化了,这就有点过头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有人也说法力无边没什么好崇拜的,这话同样适合用在此处,所谓“登高必跌重”(《红楼梦》),虽然李白不太可能跌下来,但我想没有人愿意老是抬着头看天上的太阳吧?这跟李白自己跌下来没有本质区别.这里再插一句话,有人可能会说这些称号不过就是一个称呼而已,又不是真的,何必如此较真?确实,这些都是浮云般的称呼,称呼归称呼,这无可厚非,杜甫、李贺、刘禹锡他们不也都有吗?但是称呼就是一个定义,会决定人们接下来对一个人及其作品的所有评判,李白叫诗仙,他就不可能与诗圣杜甫同列,其实难道李白的诗文作品中就没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吗?显然不是,所以我们宁可不要这些浮云.李白可以有现实,杜甫同样很浪漫.
所以在我看来,李白就是一普通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天赋,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就够了.让李白走进我们的内心吧,总比在那云端的仙坛好!
不然呢?不然李白就真的浪得虚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