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2:26:12
到底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到底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到底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王灿明不读哲学,不知道浅薄,不明白人生.最近我一直在研读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觉得哲学家对世界的感悟、对生活的观察、对问题的思考是无与伦比的,现象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呈现出一个更加充盈、更加鲜活、更加隐秘的人类精神世界.现象学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潮之一,但现象学思想古已有之.据我所知,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会,改造人心,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话,但令人愤慨的是当局不要听,平民也不要听,就自说自划吧,写了几本书,想不到后人看到了,居然认为是真理.这不,就传下来了.所以,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走自己的路,让后人去说吧!或许,这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真正意蕴.柏拉图的洞窟 摘自《理想国》第七卷:知识与幻想 苏格拉底:现在,让我描绘一幅图画来说明我们人类受教育与没受教育相比的情况吧.一些人从他们的童年便开始居住在一个洞穴里,光线可以直射入这个洞穴底部.人们的脚和脖子都被铁练所束缚,他们双眼只能直视前方,看到洞底.在他们后上方洞口不远处燃着一堆火.火与洞口之间有一条稍微隆起的路.在该路上又有一堵相似的矮墙.格劳孔:是这样的!苏:许多人扛着各种各样的家具,木制或石制的动物雕像以及其他由不同质地的东西做成的画像沿着那道矮墙起动.这些被扛着的东西的影子都能由火光投射到洞底的墙壁上.那些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有的则保持沉默.格: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奇特的图像,你所说的这些囚徒也很有意思.苏:我们其实在本质上和他们也差不多.在这个洞穴中,他们只能看到由火光投射到洞底墙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中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和同伴们的影子.格:对!如果他们不能转动他们的头颅的话,他怎么能够看到除了这些影子以外的东西呢!苏:他们只能看到那些被扛过洞口的东西的投影.格:对.苏:如果这些囚徒能够交谈的话,他们也会给他看到的这些影子取名,是不是?格:肯定会的.苏: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如果这个监狱般的洞穴里有回声的话,而且这些回声又是洞口那些经过洞口的人的声音造成的话,这些洞里的囚徒们会不会认为这些实际上是路过者发出的声音,而认为是他们眼前的影子说的话呢?格:毫无疑问,他们是会这么想的.苏:这样,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影子也就是他们所知的“现实真理”了.格:对. 苏:那么,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囚徒们都给释放了出来,他们的错误也被别人纠正了过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首先,当他们中的一个人获释了,而且突然被强迫站了起来,转过头颅,并且向着光亮处走去.那么,他会感到痛苦异常.耀眼的光芒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眼睛.而且他再也不能用以前看影子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崭新的现实了.再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他:他以前所见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而己;现在他正在一步一步的接近现实;他的眼睛正在转向更加真实的事物;他的视野变得更加清晰.那么,面对这一切,他将如何回答呢?如果告诉他真相的人指着一些正在他们面前经过的事物要求他叫出它们的名字来,他会不会迷惑呢?他是否仍会认为他以前所见的那些影子比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东西更加真实呢?格:他会仍然坚持说以前的影子是更真实的.苏:如果他被迫去直视光线,但光线却使他的眼睛剧烈疼痛,他会不会转回身来去看那些他能毫不费劲就看清楚的东西呢?他会认为这些在别人正在指给他看的东西更为真实一些呢?格:他会的.苏:再来设想一下,他被极不情愿地拖拽着上了一个陡峭而崎岖的斜坡,直到他被强迫进入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阳光所立即淹没.他会不会感到极倍痛苦而又恼怒万分呢?当他接近光线的时候,他那被眩花了的双眼不能看清那些被称为现实存在的事物了,对吗?格:暂时他是看不清的.苏:他会逐渐习惯地面世界上的景致的,首先,他会看清一些东西的影子;其次他能看清人们和其他一些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他能看清物体的本身,进而他会凝视月亮、星辰和灿灿的星空;他看晚上的天空和满天的星辰仍然比看太阳或太阳的光线.感觉更加清楚一些.格:对.苏:最后,他能够看太阳,不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而是在天空中高悬的,真实的太阳:他会仔细观察太阳的真实情况.格:对.苏:然后,他就会想,是太阳创造了季节,年度;是太阳充当着我们可见世界所有事物的卫士.而且从某个程度上说,太阳也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所观察得到的一切事物的起源.格:对,当他看到太阳时,他是会这么想的.苏:当他想起他从前的住处,那个洞穴里的“知识”和他的伙伴们的时候,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高兴并为他的没有获得自由的同伴们惋惜吗?格:他当然会的. 苏:亲爱的格劳孔,你现在可以把我这一个比喻附在我以前的辩论的后面了.囚徒们的洞穴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那堆火的光芒便是太阳光.如果你按照我的看法,其实是我说的不如说是你逼我总结出来的看法,而且正确与否也只有诸神清楚,去吧,向上走出洞穴,进入光明世界的过程理解为灵魂上繁荣昌盛到智慧世界的过程的话,你才算抓住了我的本意.但是,不管正确与否,我的观点是:在知识的世界里,善的观念是最后才出现的.而且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看到.在善的观念被观察到的时候,通常是会被认为世界一切真、善、美的缔造者;是光明的父母,是视觉世界中主管光线的神明,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来源;是那些在公共或者私下的场合都要依理性行事的人们所必须注意的力量. 苏:任何具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眼睛的不适有两种不同的情形,要么是从光亮处走到黑暗之中;要么就是从黑暗处走到光亮处.其实,在这一点上.精神和肉体的眼睛是一样的.一个知道这些情形的人看到有人视力迷弱,他是不会嘲笑那个人的,首先,他会走过去,去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刚刚走出光明的生活,还不习惯黑暗;还是刚从黑暗走向光明,被白昼的强光所眩晕.他会认为其中有一种状态是可喜可贺的,而另一种是可悲可怜的.如果他打算去嘲笑这两种情形的话.那么去嘲笑那个从地底钻出来站到光明之中的人比嘲笑离开光明世界回到洞穴里的那个人将有更充分的理由.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