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35:36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如同其他文艺运动一样,有其产生的社会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电影,可以说是经济繁荣,艺术上停滞的时期;进入60年代却陷入了全国的危机,观众人数从50年代后期8亿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来,影片产量和影院数目也随之下降.到1966年,联邦德国仅产生了60部影片,还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电视的冲击外,更主要的在于影片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更为难堪的是,有些国际形电影节把联邦德国送展的影片,以不够电影节比赛水准为由原封退还.许多影评理论家撰文抨击联邦德国是没有电影的国家.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从而振兴民族电影.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它们分别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为新德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锣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