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涂有开姆洛克220的金属与橡胶出现脱离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0:39:12
请问涂有开姆洛克220的金属与橡胶出现脱离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吧
请问涂有开姆洛克220的金属与橡胶出现脱离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吧
请问涂有开姆洛克220的金属与橡胶出现脱离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吧
表面处理:机械法(喷砂)后脱脂,或化学处理.先涂CH205,干燥.
稀释:可不经稀释直接涂胶,若实际操作需要.亦可以前述稀释剂进行适量稀释.
搅拌:涂胶之前经充分搅拌,达到均匀混合后方可使用.
涂胶:用刷涂或浸渍法、辊涂法、喷涂法、转移法将CH220涂覆于CH205干膜上.
涂胶建议:刷涂时注意保持涂胶膜厚薄均匀;浸涂时可用5-10%原液体积的二甲苯或甲苯稀释后,控制粘度为35-40秒(Zahn #2杯),合理调整退液速度可减少流淌和滴挂;喷涂时可用25-50%原液体积的二甲苯或甲苯稀释后,控制粘度为22-28秒(Zahn #2杯),防止干喷影响粘接.
涂胶厚度:(干膜) 12.7—25.4μm.最佳厚度取决于橡胶配方及所需粘接要求.
干燥:涂胶后室温干燥约45-60分钟,若高温(65~82℃)干燥,时间可短些.
停放:根据需要可在干燥后立即硫化,亦可停放较长时间再硫化,但要避免污染.
硫化:当涂胶件被放置于热模中后,应迅速填充橡胶并合模,防止胶粘剂预固化而失效,以确保胶粘剂和橡胶同时硫化,并获得最佳粘接性能.
硫化条件:取决于胶料硫化条件.
以上是注意事项,我是做冷硫化的,我们公司是蒂普拓普.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你说的脱离更多的是操作过程产生问题导致,毕竟热硫化是很成熟的工艺,虽然它的粘接强度一般只在3~8,但只要前期硫化好了,除非使用强度超过,否则很少会脱离.你最好确定一下,是硫化完成后脱离,还是使用中脱离?
ASTM国际标准针对胶粘剂粘接破坏类型给出了明确的描述。(为统一有关讨论名词,特将原“弹性体”和“粘合剂”分别译成“橡胶”R和“接合剂”C)
涵盖近80%的粘接破坏情形,ASTM四种基本破坏标示的定义为:
• RC:发生在橡胶和接合剂之间的破坏;
• CM:发生在金属和底胶之间的破坏;
• CP:发生在面胶和底胶之间的破坏;
全部展开
ASTM国际标准针对胶粘剂粘接破坏类型给出了明确的描述。(为统一有关讨论名词,特将原“弹性体”和“粘合剂”分别译成“橡胶”R和“接合剂”C)
涵盖近80%的粘接破坏情形,ASTM四种基本破坏标示的定义为:
• RC:发生在橡胶和接合剂之间的破坏;
• CM:发生在金属和底胶之间的破坏;
• CP:发生在面胶和底胶之间的破坏;
• R:橡胶破坏。
RC破坏
橡胶和面胶之间分离通常的特征是,在硬质光滑金属涂胶面上仅剩很少或完全没有残余橡胶。
其产生原因通常可能为:面胶早期固化;硫化压力和模温偏低;硫化不充分;混炼胶中增塑剂、加工油或其他不相容的助剂的迁移。面胶干膜偏薄亦可导致RC破坏。
CM破坏
光洁的金属表面显示,金属与底胶之间粘接面分离,无粘接发生。通常,油脂、污垢、灰尘或其他污染物制约粘接。有时,环境因素引起亚粘接分离。
若胶粘剂溶剂挥发太快,过快干燥引起蛛网现象发生。这种干喷底胶或面胶阻碍胶粘剂在金属表面的润湿和粘附。另一个问题是冲刷,在硫化期间,流动的混炼胶引起金属上胶粘剂发生位移。
CP破坏
若底胶和面胶是不同颜色,则底面胶间的分离是容易察觉的。这种破坏几乎总是由于底胶受污染,或增塑剂从胶粘剂中迁移出来,或底胶和面胶搅拌或干燥不当。
R破坏
橡胶破坏可分成如下几类:
SR破坏(斑点附胶)-通常由粘接前的表面污染引起,这种破坏发生时会发出断断续续的撕裂声,SR破坏也会因胶粘剂干燥过快,在喷嘴处出现蛛丝状而引起。
薄层破坏(薄层附胶)-薄层橡胶破坏可通过在金属面残留的极薄橡胶的铅笔划痕来判断。这种欠佳情形通常是发生在丁基胶或高含油量混炼胶与金属粘接时,当迁移到橡胶和粘接剂界面时,它使原先的粘接层变为部分粘接剂、部分油、部分橡胶,当橡胶件受到应力时容易产生粘接不良。
HR破坏(厚层附胶)-厚层橡胶残留在金属面显示一种优异的粘接结果。橡胶破坏是因为粘接力超过橡胶本身的强度。
SB破坏(橡胶断裂)-对橡胶断裂,可能是因为它自身向后折叠,然后断裂,断裂通常发生在橡胶缺陷处或与金属接触的尖角处。
虽然可以将粘接破坏分为四种基本形式,但请记住:RC,CM,R破坏经常是一并发生的。
请问您,涂CH220前,有没有CH205做底涂,现在不清楚,你脱胶的现象是怎样的,
大部分粘不好因为前处理没做好,(包括骨架的表面处理、和脱酯)。
破坏试验最好的属于橡胶破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