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有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5:51:24
泊船瓜洲有什么?泊船瓜洲有什么?泊船瓜洲有什么?《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瓜洲:

泊船瓜洲有什么?
泊船瓜洲有什么?

泊船瓜洲有什么?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格律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为平声.“一水间”句式同“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9. 何时:什么时候.
  10. 还:回归.
  11. 隔:间隔.
  【主要内容】
  京口和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故乡呢?
  【写作目的】
  这首诗是诗人王安石路过瓜洲,怀念家乡,抒发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在语言中流露出来的.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赏析一: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赏析二: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编辑本段]【诗词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
  [编辑本段]【诗句评析】
  《泊船瓜洲》属于七言绝句,全诗押(ya)韵.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 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