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发展状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1:34:02
我国粮食发展状况我国粮食发展状况我国粮食发展状况从各个历史阶段来看,粮食发展速度也不均衡,建国初期(1949-1958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改政策,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丰收,增产粮食8447万吨

我国粮食发展状况
我国粮食发展状况

我国粮食发展状况
从各个历史阶段来看,粮食发展速度也不均衡,建国初期(1949-1958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改政策,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丰收,增产粮食8447万吨,年均增加 938万吨;但随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我国粮食产量仅增加 1亿吨,年均增加 500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此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达到5.045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7和1998年虽然受到较大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仍达到 4.9亿吨以上,只用了近20年时间就上了两个亿吨台阶,年均增加1000万吨,比前30年多增加 340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人均产量1952年仅有 288公斤,1978年为319公斤,1998年达到400公斤以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宁夏和新疆14个省、区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在粮食供求关系崐上已出现了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从粮食增产因素来看,粮食亩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49年我国粮食亩产水平只有68.6公斤,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 公斤,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公斤,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3.5%.我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投入加大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了丰收计划等科技措施,如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地膜玉米栽培、种子包衣等技术大面积的推广,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粮食单产水平大大提高.据有关部门反映,我国从1978年实施种植业丰收计划以来,农作物平均单产比实施前提高10-1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

高科技促进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

为满足人们对粮食数量、质量、多样性和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21世纪将粮食
结构、市场运营、粮食消费及资源持续利用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动态研究。从综合、系统的
观点考察,根据适应人的生活与生存革命的动态需求。
粮食产业走向一体化
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方式,粮食产业的组织经营形式将发生转变,即各产业
链之间不再是相互分割,而是通过多种形...

全部展开

为满足人们对粮食数量、质量、多样性和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21世纪将粮食
结构、市场运营、粮食消费及资源持续利用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动态研究。从综合、系统的
观点考察,根据适应人的生活与生存革命的动态需求。
粮食产业走向一体化
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方式,粮食产业的组织经营形式将发生转变,即各产业
链之间不再是相互分割,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相互连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粮食产业化经营。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粮食产业增长的新组织经营形式。发展这种一体化的产业
经营,需要突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要力戒大、全,精心培育单打冠军,开创产业化经营
的新模式。逐渐向资源特色型、城乡联合型、同联外引型延伸发展。所有这些模式的显著特
点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拥有一定实力的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以产权结合为纽带,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将发展订单生产,
按照市场需求与生产者签订合同,明确粮食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和交割时间等。通过订
单有利于粮食产销衔接,有利于完善粮食专业化服务,有利于粮食产业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
型。近年来,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快,效益好,经久不衰。这种趋势将继续强化。
粮食产业走向绿色化
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重视的发展战略。绿色已成为无污染、无公害产品的代
名词,它不仅包括粮食等农产品,而且还包括工业品。如今,绿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粮食产
品绿色化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粮食绿色化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产品。近年来,
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生态农业,即有机农业,多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限用污染环境的化
肥、农药和值保剂。现在绿色标志已成为粮食等农产品入市的通行证。预计在新世纪,绿色粮
食的生产规模将越来越大,市场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多,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强。
粮食产业走向优质化
优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粮食等农产品不可回避的规律。从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必须优
而再优。随着广大居民群众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的改善,粮食和其他食物的消费趋向多样化,
优质化和保健化;粮食加工业也需要更多的专用品种。所谓优质粮,是指既具备适宜理化指标,
又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优质粮的标准是相对的,不同的使用目的所需粮食的标准不同。
一个粮食品种优质与否,最终要接受市场的选择的认可。一般而言,在21世纪国内和国外市场
越来越多地需求优质粮。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储运科学化。
我们认为新世纪的粮食产业将是优质化、专用化粮食的世界。
粮食产业走向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随着我国粮食
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市场经济机制越来越成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本手段,换句话说,粮食产
业将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这意味着,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自
由让度机制将在粮食经济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加入WTO已是不远的事情,粮食的两种资源
和两个市场将进一步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入世之后,国内粮食市场必将逐步与
国际市场接轨,按照世贸组织通行的游戏规则开展粮食对外贸易。展望21世纪,粮食市场主体、
粮食流通渠道、粮食区域流向、粮食企业形式等将继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粮食市场体系和
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将达到新水平。
粮食产业走向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包括工、农、商、财等领域在内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仅对农业和粮食经济领
域而言,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自然资源各异,社会人文条件不同,因此国家和地区市场与国际
市场之间具有互补性。各国间互通有无、相互交易不仅是客观必需,而且互惠互利。经济全球
化并不可怕,我们应勇敢地迎接这一浪潮,做一个弄潮儿。
粮食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基本意义包括: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下,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国内
需要的粮食,以平衡供求。出口换汇率高的粮食品种,既可创汇,又可调节品种,把我国的名、
特、优粮食品种输出到国际市场,提高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粮
食科技,提高国内粮食产业的科技含量。另外,在我国也可采取北出南进政策,即审时度势,
北方出口粮食,南方进口粮食,使国际市场充分为我所用。当然,粮食产业走向国际化,既是
挑战又是机遇,要积极迎战,变压力为动力,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