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5:08:47
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3、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mò)水悠悠.肠断白苹(pín)洲.(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

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
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

望江南温庭筠作品产生时代
3、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mò)水悠悠. 肠断白苹(pín)洲.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苹”简体:苹,pin读pín)
  注解
  选自《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白苹】一种水中浮草
  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鉴赏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中人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不令人黯然神伤!
  赏析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画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简析
  “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