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三州”是哪三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1:27:16
“客家三州”是哪三州?
“客家三州”是哪三州?
“客家三州”是哪三州?
“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