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有关《边城》的随笔?为什么沈从文在爱和美的主题下塑造了翠翠的悲剧?500字左右的随笔~不要写得太深的那种。能体现我的问题的随笔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11:07:32
求一篇有关《边城》的随笔?为什么沈从文在爱和美的主题下塑造了翠翠的悲剧?500字左右的随笔~不要写得太深的那种。能体现我的问题的随笔哦!
求一篇有关《边城》的随笔?
为什么沈从文在爱和美的主题下塑造了翠翠的悲剧?500字左右的随笔~
不要写得太深的那种。能体现我的问题的随笔哦!
求一篇有关《边城》的随笔?为什么沈从文在爱和美的主题下塑造了翠翠的悲剧?500字左右的随笔~不要写得太深的那种。能体现我的问题的随笔哦!
《边城》随笔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
全部展开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
首先,翠翠是“必争着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懒懒的攀引缆索”,但为了多看以下这些新鲜事物,翠翠又是“让船缓缓的过去”。如果是对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这样了。请看:
“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当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是“必跟着走”,等东西走远了,“方回转船上”。其中的“必”“很远”“方”都准确的将翠翠对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现在别人面前。“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样的描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点绛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到了端午日,从“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到“…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课文,学习目的是了解一定的民俗。我想说说这一段之后的一点内容。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青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铺氽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沈从文先生的生平。沈先生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两部大书给他的。当他来到城市,他觉得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载体,或多或少都会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所以沈先生才会在这一段中写到,救人是一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沈先生强调得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所以他才会说“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如果救人需要“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一是救人的意愿,二是救人必不可少的身体或其他物质条件,那“精神”是更重要的。这就是沈先生所强调的人性。
现在来注意一下这部小说的两个人物——天保与傩送。至于翠翠与祖父,他们早已被别人分析的透透的,我也不想再说什么。
这是一开始对天宝和傩送的大致描写,两个人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父亲“作父亲的当两个儿子很小时,就明白大儿子一切与自己相似,却稍稍见得溺爱那第二个儿子。”这听起来不像什么另人信服的理由,让我觉得父亲不免有些偏心。若是为天保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与父亲相似,父亲却更喜欢弟弟,我对弟弟或是父亲定有些不满意。可是,结合本文的背景,沈先生要为我们展示的是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所以,这些并没有影响天保与傩送的手足之情。
在这里,对天保并没有什么外貌描写,而对傩送,则是“眼眉却秀拔出群”“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岳云是谁?原来,岳云就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养子。相貌一表人才,武艺高超。而茶峒人对岳云的印象,即是台上的小生岳云。大家知道,小生的扮相都是气宇轩昂,英俊潇洒,并且唱腔清亮。傩送会给人这样的一种感觉,这就给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种下情种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相貌与声音是一个重要因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