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明《琵琶行》与《老残游记》写作上的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4:19:08
点明《琵琶行》与《老残游记》写作上的不同
点明《琵琶行》与《老残游记》写作上的不同
点明《琵琶行》与《老残游记》写作上的不同
《琵琶行》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老残游记》
运用游记散文的笔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细微描写,其小说中大段的心理描写,长篇的对话和独白等,都是传统小说所没有的,这些非情节的成分,对于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都是破坏性因素,具有革新的意义.
一、它表现出中国小说开始由传统的权威叙事向人物叙事过渡;
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统一的故事性叙事框架,促进了小说功能由“讲述”向“显示”的转变;三、它体现了中国小说由传统艺术构思向现代化艺术构思转换,带动了小说观念的变革.
《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两篇比喻共同特点:
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
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
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
两篇的比喻区别如下:
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
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
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
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