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7:23:39
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清平乐 连云松竹诗的意思,不是题
辛弃疾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检校:查看,巡游观赏.
床头:糟床,酿酒工具.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1181)被改任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不久便遭到弹劾,免官隐退江西上饶.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因为被罢官而苦恼,反而是因为脱离了纷扰的官场而愉悦.带着闲适,放松的心情,作者在山林中游玩,观赏.这一时期,辛弃疾创作了很多赞美大自然美丽,喜爱乡下生活恬静美好的田园诗歌.
本词没有绮丽的字句,没有任何典故.字字句句朴素洒脱,自然清新,描写生动传神.
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与云端相连.生活在这青松、翠竹、白云间,辛弃疾怡然自足.
他所以感到“万事从今足”,不仅是因为可以徜徉于山间林泉,更因为松竹身上,寄寓着他高洁的心性.松、竹、梅,岁寒三友也.在文人雅士看来,它们是坚贞顽强、持节不阿的象征.
“从今足”三字,说明这之前的辛弃疾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这全是因为故乡沦陷,因为国家危难,因为壮志难酬.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但没能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反而在复杂的官场上摔得头破血流.他痛苦、抑郁、怨恨,极度的失望中又还带着从不放弃的希望.
“连云松竹”是否真的就令辛弃疾从此心满意足了呢?从他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依然还有愤懑、不平,他始终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爱国英雄.不过,幽美的自然环境,闲适的乡村生活,还是能淡化他的愁怀,或者暂时让他忘记烦忧.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闲居的词人亲自拄着竹杖,到村东头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应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酿的白酒正好刚从糟床上榨出来.有酒有肉,足可醉饱逍遥.“社肉”,古时乡俗,春秋两次祭土地神,称社日,祭神结束后,会将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给各家,以求降福.“床头”,指糟床,酿酒器具.
能分得社肉,说明闲居乡里的词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就着社肉,喝着新酒,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悠哉游哉、休闲自适,更可令他“万事从今足”.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秋天的西风吹熟了山园里的梨子、枣子,孩子们拿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下偷偷地打果子吃.
乡村人家的果树长在房前屋后,顽皮的孩子总会趁主人不注意偷打几个果子.一个“偷”字,表现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大概是边打果子,边紧张地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人来.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发现了这些顽皮的村童,却毫不生气,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惊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他自己则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安闲地看着孩子们把刚熟的梨枣打摘个够.
秋风中,褐色的梨、红色的枣挂满枝头,几个小孩踮着脚,手里的长长竹竿在树上晃来晃去;另一边的角落里,白发的“老夫”躲在静处,微笑着观看这些孩子的“小把戏”.画面中一老一少,一动一静,妙极趣极.
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怜惜偷枣的穷老妇人,是同情她的遭遇;辛弃疾任由孩子们偷枣,是出于由衷的爱怜,也是为了感受他们的快乐.虽然两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但其中的宽厚、人道是相通的.
评 解
这首秋日即事的小令,用平实朴素的描叙,写词人闲居期间田园生活之乐趣,表达了他闲适达观的心情和对乡村风土人物的由衷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