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8:50:45
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走向现代(英国上)  【序】  从北京往西大约8000公里,就是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从这里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

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日不落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走向现代(英国上)
  【序】
  从北京往西大约8000公里,就是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从这里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这个国家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也只有6000万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第三集走向现代
  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与此前任何一个夏季一样,波涛汹涌.
  这一天,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拥有一个显赫的名号——无敌舰队.强大的西班牙帝国在它的护卫下,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
  无敌舰队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峡,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哈丁:
  英西战争源于宗教改革.16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变成了新教国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亨利八世女儿玛丽的管制.
  除了宗教信仰,让西班牙国王挥戈动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人正在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西班牙帝国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一个一直以来并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小小岛国,为什么会对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帝国西班牙发起挑战?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这样描述这位25岁登基、终身未婚的女王:“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
  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他们像私掠船者一样行动,差不多就是海盗了,因此,如果他们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他们和她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这样一来,女王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因为她把它看做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
  这里是英国南部的普利茅斯港,16世纪的英国航海者大多从这里启航.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在这次历时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
  高贵的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的坐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这位职业更准确地说是海盗的人——骑士称号.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撑起了英国人远涉重洋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但是,这些新加入的竞争者,显然抢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舰队,以遮天蔽日的骇人威势,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新成: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但菲利普二世却面带冷笑,他坚信:无敌舰队在两周之后就会宣布英国人的败局.
  然而,两周之后的局势却恰恰相反.无敌舰队遇到了大西洋上最强劲的对手,那是一支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小型舰队.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新成:
  起初呢,西班牙想依据人多、船大的优势,一举歼灭英国舰队,但没有想到,英国舰队虽然规模小,但它拥有更先进的火炮,再加上气候的原因,英国舰队利用它灵活机动的特点,在战争当中反而占据了优势.
  几天激战之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得一半沉入海底,一半奔逃回家.由于没有全歼对手,英国的舰长们甚至对这次胜利多少有些失望.但事实上,这次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教授波琳·克罗夫特:
  此次胜利也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回顾历史,它确实标志着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自此西班牙的霸权开始向英国转移.无敌舰队惨败后50年间,西班牙仍旧保持着大国地位,但显然其根基已经动摇.
  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西班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一个新的海上强国初露峥嵘.伊丽莎白一世能带领这个正在崛起的岛国走多远?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
  你需要记住: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西班牙阻挡了它的发展,荷兰人和后来的法国人都挡了它的路.因此英国必须利用它的海军,挑战所有这些国家的权威和力量,争夺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而伊丽莎白(一世)是第一个真正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人.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教授波琳·克罗夫特:
  我认为,在欧洲以及英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键的一环.强大的君主对于这些国家是有益的,因为他们是爱国主义的核心,能给予国家明确的领导.
  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使英国走出了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在海外扩张和贸易不断拓展的同时,这个岛国的面貌和气质也在悄然转变.
  伦敦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在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壮丽建筑;南岸则布满了各种剧院.今天,当年的那些剧院已难觅踪影,但却有一座剧院是个例外.
  这座圆形建筑名叫“环球剧院”.它建成于1997年,但是里面的一切材料和布局,却都完全保留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样子.剧院从筹备到建成,用了接近50年,这样不计工时建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增加一个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四百年前,那位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是此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
  这位身材短小、来自偏僻乡村的剧作家,在他的37部剧作中展露出惊人的才华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洞察力.莎士比亚站在16世纪的思想高度,把掩藏在历史深处的人性特点挖掘出来抛到了人们的脚下,他说:“看吧,我的朋友们,人类不是按照我的规格创造的,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它们真实的样子展示给你们.”
  今天,人们用这座可以容纳1600名观众的“环球剧院”来表达他们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之情.在5月到9月的演出季节里,这里依然场场爆满,莎士比亚那些被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剧作,依然还是剧院唯一的选择.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新成:
  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在哈姆雷特这样的剧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但是呢,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
  女王的宽容,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而女王的开明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也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女王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在强化王权的同时,恪守了祖先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
  这一政治传统,来自于一段古老的往事.
  这位看上去十分孔武有力的人,是英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王,他的称号是威廉一世,从这位国王开始,英国王室才有了正宗的血统传承,并且像欧洲大陆那样,建立起封建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郭方: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庄园呢,它不仅是一块地产,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还有行政管辖权,因而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建新:
  “封建”这个词呢,在欧洲与中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呢,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代表着集权和专制,在欧洲呢,由于封建制就是庄园制,所以它意味着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在英国实行封建制度初期,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不过,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13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一位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他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约翰王又被称为“失地王”.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
  他把贵族们的继承税上涨了100倍,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与此同时,牛、羊、小麦的价格也都出现了成倍上涨.
  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建新:
  约翰王越来越无所顾忌,他不断地开征新税和加税,这样呢,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那个不成文的却流传已久的惯例,到了1215年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理由很简单,就是国王没有履行他的义务,却要求比惯例规定的更多的权力.
  这是泰晤士河边一块宁静而美丽的草坪,草坪上这座具有希腊风格的圆顶纪念亭,当年曾位于节节胜利的贵族武装和约翰王驻地的正中间.1215年 6月15日,面临绝路的约翰王,不得不同意与25位贵族代表,在这个亭子周围举行谈判.那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刀光剑影下,贵族代表与国王进行了整整四天的交锋和妥协,最后,《大宪章》——这份和平停战宣言终于签署了.
  当时,缔约的双方,没有一个人会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在书写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建新:
  《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条款,以后呢,就写进了英国的大法里面去,第一条就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产.这两个条款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所以国王也不能剥夺它.
  在大英图书馆的珍品展厅里,一张黑粗泛黄的羊皮纸,静静地躺在玻璃板下幽暗的光影里.这张单薄的羊皮纸,就是距今已有约八百年历史的《大宪章》,虽然它的边缘已经残破,当年用羽毛笔书写的字迹也早已模糊,却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
  它一共只有63款,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权利关系,转化为了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
  在约翰王签订城下之盟后,英国的历代君主,不断地将《大宪章》稍加修正后继续颁布.几个世纪下来,《大宪章》前前后后总共颁布超过了40次.尽管在很多时候,《大宪章》并不被大多数英国人明确感知,但是,这种长期的重申和普及,却积累起深厚的传统力量,将契约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注入到英国人的思想根基.
  这条宽阔平缓的大河就是泰晤士河,一条被丘吉尔称作“穿过英国历史的河流”.英国的议会大厦就是泰晤士河畔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就在《大宪章》签订21年之后,英国的官方文件中出现了“议会”这个词.这个由贵族和国王的议事会转变而来的机构,逐渐成为依靠《大宪章》的法制原则来限制君主权力的重要力量.议会大厦上著名的大笨钟,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它像一位警惕而又忠实的站岗卫士,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误差从来没有超过一秒钟.
  伊丽莎白一世能够给英国带来早期的辉煌,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她像这大笨钟的指针一样,遵守了《大宪章》的约定,维持了王权和贵族议会之间的平衡.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
  伊丽莎白(一世)是个威权主义的君主,但却不是一个暴君,也不是一个企图为所欲为的人.她试图在公认的法律和常规下统治.她经常召开议会——不是每年都召开,但是后来她每年都召开——实施大多数人,尤其是有影响的人想要的政策.
  在伊丽莎白一世45年的治国生涯里,这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她终身节俭,不轻易战争.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为了避免政治联姻伤害国家利益,女王终生未婚,孤独地走完了一生,却留下了一个国力日盛、处于上升态势中的英国.
  22年之后,又一位对英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国王登基了.这是一位既会驾驭烈马、又能射箭打枪的年轻君主,他的称号是查理一世.
  在伊丽莎白一世用君主制把英国带入强国之列后,查理一世能否将女王开创的有利局面延续下去?他能带领英国继续前行吗? 这里是伦敦白厅大街,英国主要的政府部门几乎都集中在这条街的两侧.在白厅大街,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建于1619年的宴会大厅,根据记载,它是当时的伦敦城最高大的建筑.在大厅宽阔的天顶上,油画大师鲁本斯的作品仍然鲜艳,一位年迈的国王被天使授予皇冠的故事,还在散发着人间的生动气息.据说,当年郑重邀请鲁本斯来创作这些油画的人,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第18位国王查理一世.
  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向荣:
  这位国王特别相信君权神授,在宴会大厅里他请画家把他的父王描绘成为一个圣徒,他还请鲁本斯把英国的对外扩张,描绘成按照上帝的意志所进行的一种征战.那么在他心目中这些油画,那么一方面是寓意着上帝赋予的神授君权,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他对外扩土开疆的一种野心.
  面对伊丽莎白一世的王权所带来的荣耀,这位站在先王威权之上的轻君主深信:自己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拥有无上的权力.但他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民众的支持和民族的利益.这个常常出现在伊丽莎白一世脑海中的概念,在查理一世的思想中逐渐消失了.
  查理一世继任后,很快就遭遇了财政危机.那些由他个人主导的,英国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财政紧张,为了维持战事,查理一世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
  不过,英国国王在这件事上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因为自《大宪章》签署开始,开征新税的权利就属于议会.国王要想征收新税,必须得到议会的批准.
  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向荣:
  这个时候的议会,没有批准查理一世婚约中,所要求的足够经费;另外还驳回了国王因为战争要求增税的提议;不仅如此,议会还规定国王只能征收一年的关税,不得终身享有征收关税的权利.
  一心想创造和伊丽莎白一世同样成就的查理一世,被议会发出的一道道紧箍咒逼急了,
  他开始不经过议会,自行向商人征收新税,向乡绅强制性贷款.
  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激烈较量开始了.
  1629年,查理一世派军队强行解散已经在英格兰召开了三个多世纪的议会.但是,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时期里,英国人并没有忘记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规则.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在英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两大原则,一是王在议会,也就是说国王必须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第二呢,是王在法下,也就是说法律高于国王,国王必须服从法律.可是呢,查理一世的做法就是把这样的两个原则全都给破坏了.因此呢,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对立也就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在1642 年爆发了战争,而这个呢,就是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英国革命”,也叫“英国内战”.
  这是一场争夺谁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战争.在战争中,一位叫奥利弗·克伦威尔的议会军将领脱颖而出,在他的带领下,国王的军队被彻底击败,英吉利共和国成立,查理一世被俘.
  白厅大街的宴会大厅没有成为查理一世实现宏图霸业的见证者,却见证了英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刻.就在鲁本斯的画作完成不久,查理一世本人,就在这座自己精心营造的宴会大厅外,甚至就在那位被描绘成圣徒的父王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伦敦市民,悲伤、恐惧、兴奋、茫然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挂在他们的脸上.在难以控制的焦灼中,他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表现得很沉着.在踏上刑场之前,他坚持要穿两件衬衣,这样就不会冷得发抖,让围观的人误以为他在害怕.在留下遗言和做完祷告之后,这位49岁、已经临朝24年的君主,将头放在垫头砧上,伸手向刽子手示意,可以落斧了.
  1649年发生的这件事,对于刚刚入关五年的中国清王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欧洲大陆则完全不同.欧洲大大小小的宫廷都被震惊了,当时这些宫廷不是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就是正在渴望实行君主专制.隔海相望的岛国英国的做法,超越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政治观念.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归根结底,查理一世是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所谓的自由的传统,那么在开始的时候呢,所谓自由是指贵族对抗国王,可是后来呢,它逐步地就变成了整个国家反抗国王的暴政.在几百年的时间当中,王权和民权之间的这种斗争啊,是英国政治史发展的一个主线.那么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抗争之中,英国走出了中世纪,走进了现代世界.
  查理一世死后,议会把行政权力交给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国务会议.但是,英国人期盼的新生活却没有来临.
  很快,克伦威尔开始实行军事独裁.英国内战推翻专制王朝的成果,就像附在玻璃板上的水彩画,被克伦威尔的独裁和社会动乱冲刷得了无痕迹.革命从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护国主”克伦威尔成为一个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1653年,议会再次被解散.
  事情总是物极必反.克伦威尔去世后,已经倒下的王朝又被用盛大的仪式请了回来.1685年,在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政权轮替后,查理一世的儿子詹姆士二世继承王位.对父王悲剧铭刻于心的詹姆士二世,不想重蹈覆辙,他准备扩充军队,试图让英国重新回到查理一世统治的时代.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
  人民不想冒可能发生内战的风险,而且他们希望詹姆士二世做一个可敬的理智的国王.但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差劲的国王.他一意孤行,脱离议会统治,威胁到伦敦城和许多其他城镇的利益.表现的像一个专制独裁君主.他让英国多数有产精英觉得他们必须推翻他.
  面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处于十字路口的英国人,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抗呢?
  一个国家的政治选择,常常受到传统和某些重大事件的影响.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教训告诉他们:推翻王朝容易,建立新制度却很难;他们也没有呼唤克伦威尔,因为克伦威尔式的革命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于是,1688年的英
  未完~~~~~~~还有下半部分.
  这是《大国崛起》的解说词,相信你也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