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阐述的做人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1:19:12
冯友兰先生阐述的做人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先生阐述的做人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先生阐述的做人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x0d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x0d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冯友兰说,古诗“凿井而饭,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的则既可是自然法则,又可是行为法则.帝之则,人奉之.冯友兰又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处于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不过此时觉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识不知的.冯友兰又指出“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x0d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所以我们应推崇自然境界.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衣食住用行,这是人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反映,此行为即表明人是“顺才”的.习,习俗,习惯,规则.照章行事,人的天性.“顺习”的表现就是照例行事.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什么人,其行为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三松堂全集》4卷114页)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x0d在社会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处于自然境界.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对人“顺才”特性的尊重.如现在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养老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农民工权益问题等等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民生,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我们应予以尊重.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满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健全各种“习”,也就是说要让人“顺习”,就必须健全规则,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不断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国民的“顺习”提供基本的条件.“顺才顺习”,人之天性.对于“顺才”我们要尊重,对于“顺习”我们要提倡.但要反对不自觉的盲目觉解的“顺习”,因为觉解是发展的,境界是变化的,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而不守旧.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去适应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人之个体要常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冯友兰指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三松堂全集》4卷558页)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本我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三松堂全集》4卷570页)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人的,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是有自己的觉解,且对此觉解是清楚的,这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不同.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后一个“利”是狭义的.“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质性的需求.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求发展自己的事业,或求增进自己的荣誉.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牺牲,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利.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身的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对于“自己”和“利”,限于通过自己的“心灵的计划”和积极的行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人只是觉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理”,他们并无觉解.\x0d此境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对自身有实际意义,即使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确切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即利.一个人增加他的财产,其行为是利,一个人增进他的名誉,其行为也是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正视人为利的一面.人人都有“私心”,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私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是我们对于“利”的取,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正确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从.求利靠的是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须无穷尽地发挥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如果以利为一切,那么此利则是一种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纯粹的利.我们说利可求,但不可乱求,利可得,但不可乱得,道理就在这里.\x0d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人则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作为更利于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彰显,人们把利益的得失等同于尊严和价值的提升与否,利益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些都是一种为己的纯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占有”为目的,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皆处于功利境界.对于这样的取利方式和态度,其实质就是只取不与,应该属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范畴. 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至553页)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行义的目的在于“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利的,是为一己之利的行为,为利的目的在于“取”.冯友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将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x0d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正其义,不谋利,贤人也.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在社会中学会完善自己,并不断的学会沟通他人、沟通社会、沟通宇宙,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x0d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生活中的诱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以什么心态应对的问题,是直面挑战,还是选择逃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常听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和社会同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社会人.正如冯友兰说的那样,“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规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也就是说,天地境界的人,有高于其他三种境界的人的觉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尽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尽天职,即能事天、乐天、同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认为人应该是,“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三松堂全集》4卷554页)天地境界的人即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x0d处于此境界的人,以宇宙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有觉解且觉解是甚多的,这种觉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今社会,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全球环境变暖,环境恶化,沙尘暴的频频来袭,还有海啸、地震、飓风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有可能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疯狂的报复,大自然怎么了,甚至人们会问宇宙是不是变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和宇宙的关系,反思我们人类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世界如此不太平.\x0d处于此境界的人,冯友兰称之为“圣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益变化,人们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人类出现许多问题,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许多危机,人们的信仰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譬如由于竞争、就业、人生价值的实现等问题使许多人感到压力非常大,使我们常常感到的是犹豫、彷徨、无奈、自责、沮丧,现在自杀、抑郁等已成为困绕人类的主要杀手.像演艺圈频频发生明星自杀、高校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自杀无不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况状堪忧.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群体选择自杀,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