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9:16:30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愚公移山阅读理解愚公移山阅读理解我们要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继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我们要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
  《列子》相传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伪作。其内容很复杂,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虽然基本上反映了道家学派“贵虚”、“无为”思想,但有些篇章还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篇章(如《杨朱》篇)反映...

全部展开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
  《列子》相传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伪作。其内容很复杂,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虽然基本上反映了道家学派“贵虚”、“无为”思想,但有些篇章还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篇章(如《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的颓废思想。这部书中也有精华部分,特别是《汤问》《说符》两篇收录的一些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短文,很有教育作用。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
  《愚公移山》用主谓词组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终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毛主席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14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两座大山挡住了村人的出路。这是移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移山大计。这是移山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7~13自然段),写愚公率领家人紧张地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移山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有两种,有人赶来帮忙,智叟却嘲笑、吹冷风。愚公排除干扰,仍坚定地移山不止。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玉皇大帝感动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这是写移山的成功。
  〔语意理解〕
  “有一位叫愚公的90岁的老人,住在太行山、王屋山山脚下。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
  这是本文的第1段,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和下文的“智叟”都是虚拟的人物。“愚”,愚笨,傻的意思。“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字面意思指愚蠢的老头儿。“智”,智慧,聪明。“叟”,年老的男人。“智叟”,字面意思指聪明的老头儿。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面,高2000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济水的源地。“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环境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说:‘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这是在商议移山大计时愚公与妻子的对话。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的细微心理,她在众人情绪热烈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人少与土石归放处两个具体问题。妻子的献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变。他计划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与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其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话。智叟是“冲着愚公大声说”这句话的。“冲”字说明智叟盛气凌人。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据。“风烛”,风中的蜡烛。“残年”,晚年,残剩的年华。“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这句话表现出智叟见解的肤浅与自以为是。
  “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风烛残年”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感叹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
  〔写作特点〕
  1.夸张的情节,显现崇高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愚公移山填海的故事。故事从头到尾,从人物到事件,都使用夸张法。一家人要搬两座大山,这本身就不合乎自然逻辑。作者又偏把移山领头人写成“90岁”的老人,移山填海的距离又极为遥远。种种超现实的写法,使故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故事虽短,但情节完整,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环环不落,故事生动又有波折,如妻子的献疑,尤其是设计出“智叟”这个人物,让其嘲笑愚公,为移山吹冷风,愚公在战天斗地的同时,又要斗“人”,情节跌宕起伏。
  2.诙谐的人物设置。
  文章设置两个对立的人物,作者别出心裁地把两人命名为“愚公”与“智叟”。称正面人物为“愚”,反面人物为“智”;反之,对愚者又尊称为“公”,对智者又贬称为“叟”。这似乎是抑正扬邪,贬美褒丑,其实,作者用的是反语法,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名实相反的两个人物性格,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使文章具有极大的讽剌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