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文言文的名字 可能是以前的课文想起以前接触过一篇文言文,好像是一封书信还是什么的,上面写了作者的感慨,说是好人无好报,举了个坏人得以善终的例子,说是“竟得以善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3:54:04
求一篇文言文的名字 可能是以前的课文想起以前接触过一篇文言文,好像是一封书信还是什么的,上面写了作者的感慨,说是好人无好报,举了个坏人得以善终的例子,说是“竟得以善终:
求一篇文言文的名字 可能是以前的课文
想起以前接触过一篇文言文,好像是一封书信还是什么的,上面写了作者的感慨,说是好人无好报,举了个坏人得以善终的例子,说是“竟得以善终:
求一篇文言文的名字 可能是以前的课文想起以前接触过一篇文言文,好像是一封书信还是什么的,上面写了作者的感慨,说是好人无好报,举了个坏人得以善终的例子,说是“竟得以善终: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1].《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2]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3]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4],功用既兴,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5],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6]曰:「尧让天下於许由[7],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8]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9],其上盖[10]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11]、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12]:「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13]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4]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15],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16]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17],采薇[18]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19]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20]矣?于嗟徂兮[21],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2]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23]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24],糟糠不厌[25],而卒蚤[26]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27]人之肉,暴戾恣睢[28],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29]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30],行不由径[31],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32]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33]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34],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35].」举世混独,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36]哉?「君子疾[37]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38]曰:「贪夫徇财[39],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40].」「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41].」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42]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43],恶能施於後世哉!
〈伯夷列传〉虽然是一篇历史传记,但是在叙事之中,夹议夹抒,也就是在叙述伯夷与叔齐两兄弟生平事迹之馀,司马迁又发表了他个人对一些事情的见解,并明显流露自己的感情倾向.因此,这和一般典型的史传在写法上,是极为不同的.如果以记录史实的角度来看,便会觉得司马迁的作法波澜开阖,反覆援引,迂远难测,而要浩叹其史笔之错综变化,难以揣摩了.
不过,假使我们由一般文学性的文章角度来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到〈伯夷列传〉的写作,仍然有其脉络主轴可寻.简言之,也就是第一段先写尧欲禅於许由、汤欲让於卞随、务光之事,经典正史失载,反映史料之或具可疑性.接著进入第二段叙述一般对伯夷、叔齐的传闻时,便可暗示这些传闻未必可以概括传主的事实行迹,亦即传主尚有更多更好的表现,可惜失载而已.在第三段又进而反问天道,质疑善恶报应无有定准,则言下之意,不只在同情伯夷、叔齐,为其叫屈,且亦彰显传主为善不图回报的心志,则其为人行事愈发值得敬仰.而在第四段则大量引用圣贤与典籍之名言,印证传主之深获往哲称许,诚乃人类之典范.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作法,主旨聚焦於推崇传主的伟大、为人所不易及,每一段的安排,都为体现此意而来.因此,此文并非错乱失序、蔓衍歧出,而难以理解其章法.
然而,在文章发展的主轴之外,司马迁所添益的议论与情感,事实上,也有其特殊意义,而又可以独立在传主史事之外,以发人深省.首先,其中提出史料真伪的鉴别问题.因为学者载籍极博,当中难免有内容不尽一致之处,那麼做为一位史学家,又当如何去取拣择、权衡判断呢?司马迁对此提出「考信於六蓺」的原则.简言之,一方面,六经乃古代王官之学,其性质近於政府正式的官方档案,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正确性,至少也是不容小觑的参照起点,而值得史家据之来比对其他的文献,此意在後来清代学者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中,有更详尽的发挥.而另一面,六经中富含宇宙人生种种事务所需所赖的道德原理,史家在对历史关键处之揭示、及评论人物与事件之时,欲达公允而精微深入,总是离不开对这些真理的清晰认识.因此,「考信於六蓺」对史学家而言,是一个应予重视的参考前提.
其次,文内提出人类社会中,行为善恶与所得结果的祸福,常无一定规则可循,甚至是违背了我人道德信念的认知.对此司马迁提出的观点,主要是由历史与社会来看,虽然善恶并不一定有相应的报应,比如颜回贫殀、盗蹠富寿之类;但是我人仍应坚持内心的正义,勇於实践,这就是他所谓的以「各从其志」、「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的良知坚持,来效法松柏後凋的精神;而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进一步连结善人的力量,形成一个道德文化的氛围与传统,以消除不当的恶势力与乱象,贞定现下与未来社会的运作和发展,这就是他所主张「附骥尾」、「附青云之士」的深层义蕴所在.显然地,他对善恶报应问题的思考,凸显出自我的抉择性、人类的能动性,强调我们的行为,事实上可以经由人为的积极判断与介入坚持来确保其最终结果的幸福美善,而绝非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没有责任、缺乏自觉的偶然盲动.因此,这就回应了其所标榜之撰著《史记》的目的之.
按司马迁撰著《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乃是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相应关系,亦即在「人自身的善恶行为表现」与「天所施予的福祸报应」之间,有无某种关联或律则.也就是藉由观察历史人物的作为与下场,来寻求人类行为的最高依据,奠定价值性的保障基础.而所谓的「通古今之变」,系在明察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综合且分析人类活动的既有成果、现象和历程,以了解一贯的脉络,看出当前发展的趋势及方向,并形成未来良性的改变.至於「成一家之言」,则是藉著《史记》一书的写作,表达自己的一套学说,作为个人的代表性成就,而汇入历史的长河洪流之中,使一生努力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贡献,确立一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因此,〈伯夷列传〉中所提出史料之鉴择与评判原则、行为善恶报应的人生态度,这两大议论便是回应「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两大目的的一种体现.至於,洋溢在其字里行间之嫉恶好善、坚守正义、睥睨邪行、同情仁人的激动情绪与澎湃情感,又是寓有褒贬善恶、戒鉴教训的作用,并且流露他对历史人物、社会事件的同体共感,绝不冷眼漠视、无动於衷.这就使一己的生命跨出自我形体的局限,而接上历史的洪流、现实的脉动,成为人类共同发展与传承延续的一部分.所以,司马迁此处高昂的热情,乃是一段至为重要的历史情感、历史意识,使得历史不再只是老学究眯眼注视的故纸堆、老百姓荼馀饭後的谈鬼录,而是具有血肉、人我紧连的有机生命体,成为我们思欲建构与形塑历史、社会、文化的本质前提.因此,〈伯夷列传〉中「余甚惑焉」、「悲夫」的心情,乃是顾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目的,而为「成一家之言」的基础,真正使得司马迁成为辉映古人、感动後人的连结枢纽.所是,这种叙述史传时的感情呈现,关涉重大,岂仅只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以伯夷之事抒发自身惨遭宫刑的悲慨愤懑,那种小家子气的小格局呢!
总而言之,〈伯夷列传〉一文不只单纯地交待了伯夷、叔齐的生平行事,展现俩人的人格风貌,其间所隐藏的内涵,实乃富具史学的精神义蕴.是故,司马迁将之列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绝非漫然,盖有深意存焉.我们可以多加反省深思、发挥实践,以裨益社会人生.
[1] 六蓺 同「六艺」,即六经.
[2] 文 指历史记录之文字,或典章制度.
[3] 岳牧 岳,四岳,即四方诸侯之长.牧,九州十二牧,即各州养民之官.
[4] 典职数十年 据说尧命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後禅位於舜;舜又命禹摄政十七年,而後禅位於禹.
[5] 重器 犹言宝物.
[6] 说者 犹言论者,此指诸子杂记,如《庄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等等.
[7] 许由 上古隐士.传说尧本欲将天下禅让於许由,许由不受,乃遁耕於箕山之下;尧又欲召其为九州之长,许由耻闻,遂洗耳於颍水之滨.
[8] 卞随、务光 二人俱夏末商初之高士.据《庄子.让王》之记载,汤欲伐桀,曾谋於卞随、务光二人,然此二人皆不欲参与其事;後汤克桀,汤又欲让天下於此二人,卞随乃自投桐水而死,务光则自沈於卢水而亡,盖以不贼不贪、守仁守义之廉士自居之故.
[9] 箕山 位於河南省登封县东南.
[10] 盖 表示传疑不确定之副词.
[11] 吴太伯 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周文王之大伯父.因让国於其弟季历,乃奔荆蛮吴地,荆蛮义之,从之千馀家.
[12] 孔子曰 此二引语分别见《论语》〈公冶长〉与〈述而〉.
[13] 孤竹 商汤时所封之诸侯国名,约在今河北卢龙县至热河朝阳县一带.
[14] 西伯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时为雍州伯,在西,故称西伯昌.
[15] 木主 神主牌位.
[16] 叩 同「扣」,引止,拉住.
[17] 首阳山 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另说河北、河南、甘肃皆有首阳之山名,此不详为何者.
[18] 薇 野菜名,嫩叶可食.
[19] 西山 即首阳山.
[20] 我安适归 我要归往何处.安,何也.适,往也.
[21] 于嗟徂兮 唉,我将死了.于,同「吁」.徂,往也,逝也,此谓死亡.
[2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所偏爱,只是常常帮助善人.亲,爱也.与,助也.
[23] 絜 同「洁」.
[24] 屡空 常常穷乏.
[25] 糟糠不厌 连最粗劣的东西都不得食.糟,酒糟.糠,谷糠.厌,同「餍」,饱足.
[26] 蚤 通「早」.
[27] 肝 烤.
[28] 恣睢 放纵凶暴.睢,瞪眼向上看.
[29] 彰明较著 此四字皆明显之意.
[30] 时然後出言 时机适当,然後才说话.语见《论语.宪问》.
[31] 行不由径 走路不抄便捷小径,喻做人行事不走旁门左道.语见《论语.雍也》.
[32] 傥 同「倘」,如果.
[33] 道不同,不相为谋 彼此理念不同,则不能在一起相互谋画事业.语见《论语.卫灵公》.
[34] 执鞭之士 驾车贱役.此引语见《论语.述而》.
[35] 後凋 最後凋落.此引语见《论语.子罕》.
[36]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 岂以若彼之无德而逸乐富厚者为重,若此之守义而困穷祸灾者为轻.
[37] 疾 憾恨.此引语见《论语.卫灵公》.
[38] 贾子 贾谊(西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洛阳人,为一杰出的文学家兼政论家.
[39] 贪夫徇财 贪心的人为财而死.徇,同「殉」.
[40] 众庶冯生 一般大众只知活命保身.冯,同「凭」,倚恃.
[41] 圣人作而万物覩 圣人兴起居位,则万物是非之情皆得明辨看清.此引语系由《周易.乾卦》而来.
[42] 附骥尾 古谚:「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谓藉他人之助力而成大功.骥,千里良马.
[43] 青云之士 指有美德高名之人.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