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的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8:24:36
科普教育的作用
科普教育的作用
科普教育的作用
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叉点——美国如何推广科普工作
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美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科普,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会的促进和支持.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专门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在科技领域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能源部、商务部等分头承担的,美国国会因此明确要求这些政府部门和机构都要担负相关的科普职责,并通过预算、年度报告、听证会等手段监督其科普工作实施情况.
NSF科普计划支持的项目分为科技馆、传媒以及青少年与社区科普三大块. NSF主任科尔维尔认为, NSF的科普工作必须与NSF所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联系起来,这样,既能扩大科普的力量与内容,又能让公众了解NSF资助的研究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NSF的科普计划历来鼓励项目要有创新性,不只如此,NSF从2000年起又特别提出每年支持一些有创造性但风险大的科普项目.NSF认为,只有鼓励这样的项目,才更有可能开辟科普崭新的机会、手段和内容,使科普工作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NSF科普计划从2000年起推出了“探索与新发现校外中心”计划,作为其社区科普的一部分,向全国征集项目.该计划是NSF响应美国《1998年竞争力与劳动力改善法》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为初高中生创造丰富独特的课外及周末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以期未来能成为有技术素养的劳动力.NSF要求,此类项目不能是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的引伸,而是要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和策略,使学生对进行中的科学发现以及将来从事科技职业产生兴趣.
NSF科普计划经费宏大,但在科普经费使用管理上一直恪守“费用分担”原则,即对于要支持的科普项目,NSF只提供项目所需经费的一部分(一般为总费用的1/2~1/3),其余经费由执行机构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其它渠道获取.NSF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以其资助为催化剂,吸取广大的民间力量支持科普,由此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普事业的发展.
如有必要,美国政府部门和机构也会联合开展某项重大科普活动.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根据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结果,美国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有感于此,美国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出资300万美元,在1997年11月联合推出了“公众理解与接触数学计划”,在全美掀起了一场面向学生、家长及社区的大规模的公众数学教育活动.
GLOBE计划,即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起的一项国际性环境科学与教育计划,目的是提高全世界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增进他们对地球的科学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该计划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SA、环保局、内政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共同支持.由于它们的参与,该计划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在内的约100个国家的6000多所学校参加该计划组织的活动.
美国政府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我们感到,它们确实把科普作为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它们视科普为一种符合国家利益的事业,把政府在科普上的支出看作是一种在未来有高回报的投资,而不是纯粹的付出.美国科普搞得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理念——科普如何关注困难群众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长期以来,出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和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困难群众的受教育问题.反映在科普教育上,则是它们对面向科技困难群众进行科普的特别关注.
所谓科技困难群众,是指由于性别、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接受科技教育和从事科技相关工作较少的人群或阶层,主要包括女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残疾人、少数民族等.
事实上,美英等发达国家重视对科技困难群众的科普,除了基于最初的实现教育公平的理念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面临日益严重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因此,政府也期望通过科普活动,唤起那些困难群众对科技的兴趣,以期他们将来投身科技事业(最起码不至于是科盲),弥补科技人才及技术劳动力的不足.比如,政府在科普工作中,都对女性、少数民族或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残疾人给予特别关注,给予优先支持.发达国家面向女性的科普活动是很多的.英国贸工部科技办公室专门设立了“向妇女宣传科学、工程和技术”项目组,协调和促进针对妇女的科普工作.荷兰为解决女性在技术行业就业少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一些面向女性青少年的俱乐部.美英还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及农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美英政府根据国内少数民族人口增多的趋向,也特别把少数民族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科普对象.比如,英国1995年就专门建立了“非洲———加勒比海科学技术网络”,以加强对黑人社区的科普工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几乎所有科技馆项目都把方便和吸引困难群众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还有一些科普项目是专门为残疾人安排的.美国科促会(AAAS)作为一家民间科技团体,也长期致力于提高残障者的科技教育与就业水平,在很早的时候就实施了“科学、技术与残疾人”项目.它协助全美的残疾人组织开展社区科学计划,资助学龄残疾青少年参加社区科普活动或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进行动手型科学活动.
实际上,对于科技困难群众来说,由于其在身体、禀赋、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与正常群体存在差异,仅仅给予平等的科技教育机会是不可能改变其科技弱势地位的.因此,在科普方面,也有必要应用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提出的弱势补偿原则,对科技困难群众在分配科普资源时进行弱势倾斜,实行对困难群众的“优先扶持”,如此才能有望切实缓解此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儿童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国外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美、英、日等国家在抓大中小学正规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在这些国家,众多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散布在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科学的场所和机会;电视台在政府等的资助下不断推出趣味横生的科普节目;高品位的科普科幻类书刊琳琅满目,赢得众多青少年读者;科普专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也经常为青少年安排科普讲座、科技博览会、科技设计发明比赛、见习研究等科技活动.所有这些是学校教育力不能及的,它们丰富了青少年的科技经历,拓宽了青少年的科技视野,对青少年科技兴趣、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英等国家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是要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甚至希望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失败.科普工作搞得好,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像.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技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科技馆参观,比去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
科普活动的另一个很微妙却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吸引原本对科学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青少年学生.很多在学校讨厌上科学课的学生,在到科技馆参与动手型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改变了对科学的看法.西方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开展得好,正是得益于他们在追求趣味性和多样性上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的成功又有赖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二是科普项目机构本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三是参与科普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多种多样,具有科普多样性的社会组织基础.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家还通过举办家长与孩子一道参加的科技活动、组织教师到科技馆、研究机构和大学接受研究实验培训等手段,发挥家长及教师对青少年的科学引导作用.很多科学家都声称,他们最初对科学萌发兴趣,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起到了很大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
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科普计划就非常强调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工作,如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参加项目开发与评估小组、编写科普项目的学校外伸材料等.美国等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趣味性与多样化.科普活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的欲望,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则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它们开展的研究人员驻校计划,每年派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到中小学校与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科技活动.
总之,我们说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性思维,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就,也有科普工作的很大功劳.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大教育,应包含学校教育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需要改革,我们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上则更薄弱,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素质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逐渐减轻,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会越来越希望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增长见识、经历和能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速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势在必行.
国人科学素养落后二三十年
■每两人有一人迷信求签 ■每四人有一人迷信星座
■每五人有一人迷信解梦 ■50人只有一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晨报广州专讯 在前日揭幕的“广州科普论坛”上,一份有关中国科普
现状的调查资料带来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这项由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0.3%相比,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与科学素养低形成反差的是,中国人的迷信程度,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几乎都能有自己感兴趣的迷信活动,国人对各类迷信活动的参与程度之高,可以从上述的惊人数字中窥见.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王渝生研究员认为,中国人迷信普及远胜于科学普及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国家过去对科学普及没有确立一个完善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也忽视了科普对公民素养的重大意义.2003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人均三级财政科普经费还不足0.2元,目前中国内地最好的科普场馆,规模还不及台湾省规模前三甲的科普场馆.每40个中国内地公民中,仅有一个受过科普教育,而在日本,每两个公民中就有一个参观过科普场馆.《羊城晚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