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城镇?现代城镇的定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8:28:32
什么是现代城镇?现代城镇的定义?
什么是现代城镇?现代城镇的定义?
什么是现代城镇?现代城镇的定义?
一、现代化的涵义
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现代化是_个历史过程,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过程.若将其与产业演进结合起来,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同时也是一种为人们认可的先进的发展状态.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文,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而言,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第二次现代化中的某些内容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则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也有一些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二、城镇现代化和农村城镇现代化
以上所谈的现代化,是以国家为单元而言的.城镇也是一个区域,因此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到现代化问题.笔者提出城镇现代化问题是基于以下若干思考.首先,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跳跃式的宏观过程,也包括更臻完善的微动过程.其次,现实的城镇化并没有实现城镇化的理想,它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向其逐渐逼近的过程,或者讲,现实的城镇化并不总是能成就现代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本身会走许多弯路,甚至在城镇化过程中会积累一些新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的某些要素是“反现代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城镇化并非是现代化过程百分之百的促进因素.换句话说,城镇化本身需要发展、完善和自我修复,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什么是城镇的现代化特质?或者说什么样的城镇算是达到了现代化的要求?这便是一个现代化标准的问题.如前所述,现代化的标准是不同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造成现代化阶段划分具有较大难度的原因之一.近30年来,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增长、发展、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一些新的观念不断产生.对现代化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转变.
笔者认为,界定我国城镇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城镇发展的时间短,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应侧重于第一次现代化结构.其次,第一次现代化结构与国际经典现代化理论制定的普遍要素类似,而当今我国的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有着自己的许多特殊性,所以对我国城镇现代化的理解应有所侧重.第三,当前世界城镇化进程差距很大,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进行的城镇化走了许多弯路,产生了许多城市病,为其他国家以后的城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而后起的城镇化过程也就有了后发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蹈早期城镇化弊端的覆辙.在现代化结构制定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新的理解,即在制定我国城镇现代化结构时可以将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结合起来,形成即反映我国总体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又兼顾时代潮流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系统结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城镇现代化要素构成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系统中最低一级单元.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整个城镇化体系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是直接从农村地域脱胎出来的城镇初级类型,所以它与广大的农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城镇化的目标相距较远,与现代化的要求有着更大的距离.然而农村城镇现代化与城镇现代化的内容结构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地区经济、文化和行政中心的职能,城市和小城镇在性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只体现在发展进程和范围大小的不同上,而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对同一指标)制定不同的标准反映出来.
三、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
农村、农民、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全国奔小康,难点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有诸多措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是其重要措施之一.一套具有很强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将会引导农村城镇沿着良性的发展轨道向更高一级的城市形态发展或过渡,也给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目标,使我国农村城镇化少走弯路.
从本质上看,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镇现代化没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对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追求在方向上是类似的.但是,在确定二者的指标和标准上却有待讨论.笔者认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虽然有着类似的过程,但是二者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首先,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城镇化过程.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两个过程所受到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考虑到在确定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时,要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实际,将先进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所以要把城市现代化指标进行适应性调整.其次,农村小城镇的职能和作用与城市的职能与作用有某种“量”的区别.这些在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来,否则将会缩减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总体价值,甚至有可能对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起误导作用.至于那些与城市现代化一致的指标,针对农村城镇现代化的标准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
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形成过程应该是,首先要对对象总体的现实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对象个体在某个指标上的具体分布情况;其次要分析指标的动态发展情况,了解其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再次,明确标准制定者制定标准的意图;最后确定标准.制定出的标准要具有可行性、一定的超前性,当然要符合对现代化认知的一般要求.
不过,这种常规的方法对该课题来讲似乎有些苛刻.农村城镇是我国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域类型,制定农村城镇的现代化标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小城镇现代化标准尚存在着明显的困难.原因之一是,我们现在尚缺乏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全局性资料,国家统计部门关于宏观城市统计的数据中是不包括农村小城镇(主要是建制镇)的.而要制定一个跨区域的、乃至全国性的标准,就必须以全国农村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客观依据,结合我们对未来农村城镇发展的要求和展望来进行.笔者克服这一矛盾的办法是,首先,充分研究和借鉴其他不同区域单元类型的现代化标准.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已具备系统化的以省、地、市(县)为单元的统计资料,而且城市统计也较为系统、全面.因为农村城镇与这些不同的地域类型或者存在着所属关系,或者有着内在的发生上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大见小”、“举一反三”的手段,进行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的制订.其次,虽然缺乏全国性系统化的统计资料,但各个地区在不同口径上和不同层次上仍然存在着较为丰富的有关农村小城镇的统计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鉴别、筛选、加工,仍能为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的制定提供宝贵的依据.
(一)经济现代化标准
1.人均GDP
国家统计局曾经对我国城市小康生活水平人均GDP的基本标准以及整体小康生活水平人均GDP的基本标准进行了制定,把前者定为5000元,后者定为2500元.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专家认为,全面小康是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一部分,比之于小康指标,水平更高,发展更加全面也更加均衡.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一标准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也是制定我国农村城镇现代化相应标准的基本依据.200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人均GDP的平均值为8184元.撇开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根据其他27个省区统计局的统计,各省区人均GDP分布在3075和16505.27元之间,平均水平为8190元.显示我国经济发展较大的地域差异.以上人均GDP的统计包括了广大的农村地域.若剔除农村地域,这一数据自然要高许多.结合我国目前各地区以及各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参考已有的其他地域类型的相关指标,我们认为我国农村小城镇人均GDP的现代化标准宜定为25000元,按现行汇率,大约相当于人均GDP3000美元多一点,基本相当于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人均GDP的目标.
(二)第三产业比重
按照科林?克拉克的观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21.4%提高到2003年的32.3%.城市是第三产业集聚的地方.2000年全国663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从7.3%—84.5%不等.其中有58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结合这一状况,并考虑到第三产业在农村小城镇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将农村城镇化的现代化标准定为第三产业比重不低于55%.
(三)科技人员占有量、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城镇发展也不例外.我国城镇科技的中心在大中城市,这是广大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障碍.但是科学技术的类别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却有一定的分工.那些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或与地域条件相关的某些专门技术往往与小城镇有着良好的共生性.科技力量的对比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对比.借鉴目前国内对不同地域类型科技力量的对比,将农村城镇现代化的科技水平标准定为,科技人员占有量为每万人3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0%.
二、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排水、环境保护及城市防灾等设施.它既是城镇生存的基础,又是城镇发展的条件.一定水准的基础设施供给也是城镇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近20年来的努力,基础设施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大量从乡集镇脱胎而来的建制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却仍然很低,而且许多建制镇在由乡到镇的转变中,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是急于先建开发区、拉项目,造成镇区依然是道路等级低,供水供电不足,没有排水设施,环保设施缺乏等.造成这一状况固然有许多原因,但缺乏标准也是原因之_.
(一)人均道路面积
截止2002年底我国城市共铺设道路面积27.7亿平方米,实现人均道路拥有面积7.9平方米.根据这﹁状况,结合已有的标准,我们将这一指标的现代化标准定为10平方米.
(二)人均生活用水量及自来水普及率
水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2002年我国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219升,农村为94升.由于目前我国生活用水的效率还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可以将我国农村城镇居民用水的现代化水平定为人均200升.由于自来水是基本生活资料,所以还要考察自来水的普及水平.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用水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小城镇的用水状况也各不相同.不过考虑到水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饮水卫生的紧迫性,所以农村城镇自来水的普及率的最低限至少应定为95%.
(三)人均生活用电水平
电气化是现代化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九五”末,我国城市人均用电水平是每年200千瓦时左右,而根据目前的测算,满足电气化生活要求的现代化标准应至少达到年人均300千瓦时.因此,我国农村城镇的用电标准也应至少保持在这一水平上.
(四)燃气普及率
燃气化是现代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环境现代化的要求.目前我国燃气的普及率还不高,2002年全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为67.2%.城镇燃气消费状况与油气资源分布、输气管道的分布及地方消费水平有密切关系.未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全线贯通,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的燃气供应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今后随着各支线的连接,天然气的供给将有一个面状扩展,这也为天然气在广大农村小城镇中的普及带来了希望.根据现代化对生活能源的要求,我们将农村小城镇燃气普及的现代化标准定为95%.虽然对某些小城镇来讲,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城镇来讲,该标准短期内难以实现,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燃气普及的现状,以及未来我国燃气生产、输送的前景,我们认为这一标准是可行的.
三、社会现代化标准
(一)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从消费者支出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1978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降到了2002年的37.7%,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降到了2002年的46.2%.我们从当前我国城乡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状况出发,在充分考虑国际上现代化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及在我国实现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将我国农村城镇恩格尔系数的现代化标准定为40%.
(二)社会保障覆盖率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覆盖率又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程度.我国目前小城镇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在不断健全之中.对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来讲,社会保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三)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以往的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指标中是被忽视的.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的较长阶段内,基尼系数会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该系数又会逐渐下降.然而,无论一个特定区域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收入差距的过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社会收入越不均,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这对通过消费的扩大来拉动经济有着负面的影响.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这与现代化的要求是相悖的.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农村城镇化,防止收入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是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是0.4.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不仅要实现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同时也要成为一个生活祥和、公平的社会.因此,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的上限应不高于0.3.
(四)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
福利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2002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为1.47人,这一指标与发达国家比还相距甚远.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农村城镇的现代化标准定为每万人拥有医生20人.
根据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将婴儿死亡率的标准定为低于1‰,人口平均寿命的现代化标准定为75岁.
四、文化现代化标准
(一)文化类(包括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支出比重
文化类指标反映了城镇消费方式的转变.文化消费是农民转变为市民后,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转变.文化消费支出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城镇文化现代化的程度.我国目前城乡居民消费还基本上偏重于基本生活需要项目.对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仍然有待挖掘.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在文化类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支出比例为14.96%,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都超过了45%.不过,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该比例也会不断增加.我们要建设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小城镇,要注重文化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整个居民消费的层次偏低,特别是农村城镇的消费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相距很远.综合考虑,我们认为,该指标的现代化标准定为20%是合适的.
(二)人口文盲率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若按照我国学者的二次现代化划分理论,农村城镇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形成或成熟期.因此,现代化对城镇发展的要求更倾向于工业化等经济类指标,所以对文化类指标的要求不应过于苛刻.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标准,它也应有一个基本的界定.2002年我国人口的文盲率为11.63%,各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西部某些省份的文盲率甚至在20%以上.根据我国这一现状,参考国外同类指标的标准,我们将我国农村城镇人口文盲率的现代化标准定为不高于8%.
(三)家庭彩电普及率、电话普及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制定的我国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彩电普及率应分别达到70%和100%,而“九五”结束时的2000年,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数量,城市为116.6台,农村为48.74台.至2002年年底,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数量已达到126.38台,农村也增加到60.45台.说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电视机的拥有量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为此,我们将农村城镇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定为95%,并不显得过分.电话的普及率标准被定为50%,虽然当前据此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信息化的今天,电话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现代化通讯工具.
(四)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总有各种原因,使一部分孩子不能入学.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8.6%,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入学率为97%.实现完全的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城镇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以大大减少失学儿童的数量.今天的失学儿童就是明天的低级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往往又是移动能力极差的,他们往往会滞留在原籍,若其规模过于庞大,将会阻碍农村城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若能进一步进入高中学习,即使其学成毕业后,未考取高等院校而滞留原籍,仍然会使当地劳动力素质有一个提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入学率,对该地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将这一重要指标的标准定为不低于80%.我们没有将考取高等院校的人数比重引入指标体系,因为农村城镇的高中毕业生一旦考取高等院校,往往不再回到家乡,实际上,考取高校往往意味着本地教育投资的流失.
五、环境现代化标准
环境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人均绿地面积
我国城市空间有限,人口拥挤,人均绿地资源较少.2002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5.4平方米.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已达到30平方米之多.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兼顾到现代化城镇对环境的基本要求,我国农村城镇应该以人均1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作为现代化的标准.提升这一标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现代化城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历史上城镇化过程中的先破坏后治理的做法,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不重蹈覆辙,一开始就需要为城镇的发展制定较高的绿化标准,从而使农村城镇建设少走弯路.
(二)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及污水排放达标率
环境污染是现代化的产物,但环境污染最终要靠现代化发展来予以消除.实现农村城镇环境现代化,大气悬浮物年日均程度应达到每立方米不高于0.08mg的标准,而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至少应达到95%.
六、生活现代化标准
生活现代化覆盖了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的占有量和拥有的居住条件.前者包括居民拥有各类家用电器、电话等设备的数量,而它们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镇文化现代化的程度,对此已在有关部分谈到.住房也是耐用消费品,但它同时又是生活必需品,它满足的是人的居住这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体现对居住要求满足程度的是一定的居住面积.2002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是26.5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22.8平方米.根据我国城镇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农村城镇居民满足现代化生活要求的最低居住条件应为每人居住面积30平方米.
七、政治现代化标准
政治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民主化和法制化.民主和法制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也是农村小城镇文明的具体体现.民主化和法制化标准难以定量表示.它深入到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的各个方面,并为广大市民认可和接受.民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要依法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止个人权利过分膨胀,加强民主化建设,发挥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形成党内与党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网络,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城镇的法制化,实际上就是实现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变,由“认情不认法”的人治社会向“认法不认情”的法制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