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好和平、宽以待人的精神风貌的成语?学案上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09:45:26
有哪些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好和平、宽以待人的精神风貌的成语?学案上的
有哪些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好和平、宽以待人的精神风貌的成语?
学案上的
有哪些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好和平、宽以待人的精神风貌的成语?学案上的
国泰民安
guó tài mín
【解释】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来形容全国形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国;不能读作“ɡuǒ”.
【辨形】泰;不能写作“太”.
【近义词】天下太平、歌舞升平(贬义)、河清海晏
【反义词】兵荒马乱、国弱民穷、国破家亡
【例句】(1)我们都喜欢过“~"的生活.
(2)在战争年代;人民想过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英译】The country is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are at peace.
河清海晏
hé qīng hǎi yàn
【解释】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处】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天下太平
【近义词】天下太平
【反义词】天下大乱、烽火连天
【例句】诚所谓~,太平之世界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回)
【英译】The Yellow River is clear and the sea is calm.
和平共处
hé píng gòng chǔ
【解释】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
【出处】茅盾《新疆风土杂忆》:“故牵强附会,合佛道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处.”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同“相安无事”
【近义词】和平共存、相安无事
【反义词】你争我夺
【例句】邓小平《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英译】peaceful coexistence
相安无事
xiāng ān wú shì
【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事;不能写作“是”.
【近义词】风平浪静、天下太平
【反义词】动荡不安、多灾多难
【例句】(1)两国关系正常时;边民们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多年来一直~.
(2)可惜这~的局面保持不久;婆媳间又发生了争吵.
【英译】live in peace with each other
天下太平
tiān xià tài píng
【解释】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出处】《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指国家.一般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反义词】天下大乱、动荡不安
【辨析】~与“太平盛世”区别在于:~强调“太平”;形容国家或社会的安定;“太平盛世”强调“盛”;有“强盛”之意;比~程度深.
【例句】有人以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真是一种天真幼稚的想法.
【英译】All is at peace.
天下大治
tiān xià dà zhì
【解释】指国泰民安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国泰民安
【反义词】天下大乱
【例句】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2回:“话说昔唐尧在位之时,天下大治.”
【英译】bring about great order across the country
礼之用,和为贵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
【解释】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交往等
求同存异
qiú tóng cún yì
【解释】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出处】《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异;不能读作“yí”.
【辨形】异;不能写作“弃”.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
【例句】(1)要以~的精神搞好双边关系.
(2)两国领导人本着~的原则;进行了坦率、认真的会谈.
【英译】seek common ground on major issues while leaving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和蔼可亲
hé ǎi kě qīn
【解释】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出处】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结构】联合式.
【用法】形容一个人亲切温和态度的用词.也作“和蔼近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和;不能读作“hè”.
【辨形】和;不能写作“合”;蔼;不能写作“霭”.
【近义词】平易近人、和颜悦色
【反义词】气势汹汹、冷若冰霜、横眉怒目
【辨析】~和“和颜悦色”、“平易近人”都可形容态度温和.不同在于:①~偏重在“和善”;“平易近人”偏重在“容易接近”;“和颜悦色”偏重在“脸色温和”.②前两者多用于长辈;后者不限.
【例句】(1)老刘虽是局长;大家都感到他平易近人;~.
(2)他们觉得他诚恳严肃;~;工作细致.
【英译】be courteous and accessible
和颜悦色
hé yán yuè sè
【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以形容人态度和蔼;微露喜悦之色.含褒义.一般作状语.
【正音】和;不能读作“hè”;悦;不能读作“duì”.
【辨形】悦;不能写作“阅”;颜;不能写作“言”.
【近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反义词】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声色俱厉
【例句】(1)虽然她看见黄太太竟那样~地对待师母;但心里还是老大不痛快的.
(2)她什么时候都~;从没见过她发怒.
【英译】with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形容不摆架子;对人谦虚;易于亲近别人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人;不能读作“yín”.
【辨形】近;不能写作“进”.
【近义词】和蔼可亲、平易近民
【反义词】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辨析】~和“和蔼可亲”、“和颜悦色”都可形容态度温和;不同在于:①“和蔼可亲”和~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亲近的意思;并多用于长辈;不用于小辈;“和颜悦色”没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于长辈.②同样形容温和时;“和颜悦色”偏重于脸部表情;“和蔼可亲”和~偏重于态度作风或表示人的性格特点.
【例句】周总理一向~;和蔼可亲.
【英译】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
【成语故事】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