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03:52:36
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一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他那根纤弱的神经上鸣奏出的压抑的调子,无论在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中都

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
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

帮忙找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评价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他那根纤弱的神经上鸣奏出的压抑的调子,无论在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回响.
  1921年5月,郁达夫以他惊世骇俗的《沉沦》为标志,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创作道路.小说塑造了一个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留日青年.“他”在“五四”狂飙和西方新思潮的感召下业已觉醒,热切地渴望恢复刚刚意识到失去的自身价值,向往异化于己的真正的性爱.然而,在这文明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他这样一个身处异邦的弱国子民,他的所有追求都“已成为一种观念”,成了他的理想.他内心的情火正在燃烧,但黑暗社会给他的却是残酷的压抑.他热爱祖国,却眼看着祖国日益“陆沉”;他才华横溢,却反受社会歧视;他渴求爱情,却终于找不到安慰体谅他的心.他在孤独与忧郁中挣扎,以至于进妓院麻醉自己苦寂的精神.他的清醒终究成为他愈加苦恼、愈加悔恨的深渊.终于,伴着个人理想的彻底幻灭,他走向投海自尽的绝路.
  小说中这拼命挣扎的生灵被黑暗势力张开的魔网所吞噬.然而,他的精神又是耗尽于无尽的忧郁和感伤之中.在那社会为他张开的吃人的魔网里,他也用自己的忧郁感伤束缚了自己的意志,在无法摆脱的苦闷中了结了年轻的生命.
  且不谈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揭露的深刻性和积极性的一面,我们直接触及的就是作品中的忧郁感伤的基调.它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样,都好象充满了凝重的血泪.这种“灰暗”的阴影,形成了笼罩他的全部小说作品的风格特征.他四十余部小说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为生活而奔波,总是负荷着悲哀和痛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零余者”.
  因此,有人说“作者心灵深处对爱情的呼唤,使他听不到革命的金戈铁马声.面对黑暗社会,只能发牢骚、泄私愤,通篇弥漫着因国辱权丧引起的哀愁……”(《试论郁达夫创作中的消极思想》宋聚轩)然而,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郁达夫呢?
  二
  郁达夫小说作品中忧郁感伤基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必须先看看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依靠其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操纵了中国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自卫能力,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满清统治,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政权很快又落入反动派袁世凯手中,进一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虽然曾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向和会提出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应予取消的条件,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收回大战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均遭到拒绝.这充分暴露出帝国主义争夺和牺牲中国利益的本质.这一民族的耻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也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不满.当时的国家是:丧失了自立能力的政体,完全腐朽的经济支柱,但两千年来沉积的封建传统礼教却如同顽石一样坚固.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正是成长在这苦难动乱的时代,他所走过的,也正是这样一条困苦和屈辱的生活道路.
  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富阳县城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悲剧的出生”(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的时候,正是中国被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的,是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郁达夫的“书香人家”也就此破落.他出生的第三年,父亲去世,卖光了田地,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只有孤儿寡妇的人家,受邻居亲戚的共欺凌,是免不了的”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体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郁达夫忧郁感伤的个人气质在这时候已经形成.
  三
  下面,就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作一些分析,来看看郁达夫创作中的独特性.记得鲁迅说过:“即使所讲的,只是个人的事,有些固然只看见个人,有些却也看见背景和环境”.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作家郁达夫,时代的闪光也必然在其作品中得到折射和体现.众所周知,“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而这一特点,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强烈的表现.
  小说《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代表作.它是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积于一个深受着时代压迫,染着当时忧郁伤感的“时代病”的留日中国学生身上.小说深刻地剖析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酷爱自由,热望着真正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终日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虚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着残酷的现实.他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倾注在爱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作品中是以强烈的激情要求这种爱,而他这精神上的饥渴,实际是要求对自己这颗被侮辱的心给予抚慰和同情:“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心肠里产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然而,一个贫弱国家的留学生,他那卑贱的地位,在军国主义日渐高涨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只有绝望:“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唉,这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
  如果我们仅仅以郁达夫的文艺主张,凭着对作品直觉的认识,只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忧郁感伤、自轻自贱,以至自戕的灰暗色彩上,那么《沉沦》的价值也将同作品中“我”的死亡而一同消失.问题在于,作品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变态的性格,《沉沦》的出现,为什么在当时社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包含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小说以悲惨的结局,控诉了青年一代的不幸遭遇.由于祖国的贫弱,他们处处被人歧视;揭示了民族的灾难给青年们的心灵上负荷了沉重的屈辱感,当人们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时,他总觉得象站在“断头台”上一样难受.“原来日本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使他那一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心挣扎在忧郁和苦难的深渊.他恨日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表现了郁达夫对帝国主义军阀专权的憎恶.郁达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把这沉重的苦闷与祖国、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难怪与郁达夫同时代的黎锦明谈到《沉沦》时说:“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说是从《沉沦》中那苦闷到了极端的反应所生的.虽然一部《沉沦》并不是记述关于性的问题、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实感的启示,比《呐喊》那较鲜明的激动,尤其来的深远”(黎锦明《郁达夫的三时期》).
  在这一时期,郁达夫以其忧郁感伤的的笔调,塑造了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形象,表现了他们青春期性的苦闷,大胆暴露社会的丑恶,剖白“自我”对祖国深沉的爱的作品还有《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胃病》、《中途》和《怀乡病者》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能忽视通过恋爱和性的苦闷而表现出来的感伤.如《银灰色的死》,它的感伤和悲惨可以说是《沉沦》的进一步发展.作品描写留日学生Y君,在国内原有一位爱妻,他们曾以牛郎织女相比.当他出国不久,传来了爱妻吐血病亡的噩耗,他精神上受到极大地创伤.他常常躲进酒馆妓院,发泄自己心中压抑和苦闷,麻醉自己的精神.在酒馆里,心理变态的Y君曾遇到同情者静儿,在他苦涩的眼里,常把静儿与亡妻的容貌混到一块.可是不久,他知道静儿“要嫁人去了”,这消息把他幻觉中的偶象打得粉碎,深重地陷入孤独失望的境地.他无休止地酗酒,惨死在阴冷的月光下.
  四
  郁达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性,他作品中的忧郁感伤基调也有着一定的消极性.
  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么这个时代的特点就不能不影响着他.首先,在郁达夫作品中表现出了那一时代所特有的矛盾:“追求幸福”与享乐主义,“性的解放”与纵欲放诞.象郁达夫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曾以“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为武器猛攻旧道德、旧传统,并热烈地幻想拯救民族,复兴祖国.可是当“五四”退潮之后,封建社会的旧道德、旧思想变本加厉地窒息着中国大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勾结在一起,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这些业已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是由于他们清醒了,正是他们曾有过好梦,所以就更加痛苦.正如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所以走.”然而,郁达夫过分的忧郁感伤,过分的性的描写,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可以说是糟粕.
  其次,是他的个人因素.我们知道,忧郁气质的郁达夫十分推崇清代诗人黄仲则,他的格律诗也师承黄仲则.正因为郁达夫“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鲁迅《写在坟后面》),因而他那忧郁感伤的基调有时显得太沉郁、太自卑,这些都是郁达夫作品严重的缺陷.
  然而郁达夫对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始终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尽管他的作品是忧郁感伤的,但他那大胆破坏的精神却是主旋律,尽管他从“自我”来触及那个时代,但他却体验着那个时代里受苦受难者的疾苦,尽管他的作品有着一些缺陷,但他始终是前进着的.他是具有“特异的人格”的人.同时,郁达夫创作还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坚持和群众结合在一起而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他将永远苦恼、永远忧郁,因为他无法踏上真正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