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4:21:19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某个字汉字的历史某个字汉字的历史朱姓起源关于“朱”字赤心木——“朱”字的含义.“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在我国最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某个字汉字的历史
朱姓起源
关于“朱”字
赤心木——“朱”字的含义.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
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
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指称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渊博的古文字学家们解释说:古“朱”字是所谓“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图的甲骨、金文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一样,“朱”字的一指树中.
知道了“朱”字的原始含义是一种赤心树,对朱姓起源来说,才破译了第一个密码.要知道朱姓与赤心木的关系,仍需进一层的分析.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
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这么一支血缘氏族群体,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华北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
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骧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今河南淮阳境内的古朱地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后上一二·八)、“田朱”(遗一二—).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猎,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
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迁之后,仍崇拜朱木为图腾神,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朱姓来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12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死,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37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18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15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34年,他死后还要以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29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省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应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200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邾篷→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政变,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716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681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300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