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 如保宁门兴衰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3:39:32
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如保宁门兴衰历史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如保宁门兴衰历史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如保宁门兴衰历史金华市古城、城墙、城门沿革  金华建置时间早.金华市曾先后为郡治、州冶、路治、府治所在地. 

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 如保宁门兴衰历史
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 如保宁门兴衰历史

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 如保宁门兴衰历史
金华市古城、城墙、城门沿革
  金华建置时间早.金华市曾先后为郡治、州冶、路治、府治所在地.
  金华市自东汉至隋,称长山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古长山县治(又为东阳郡治、婺州州治)在今城东四十里,相传在今孝顺地界.唐开元(713年一741年)中始迂今址.又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古城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广袤五六里,相传汤溪镇西三里之古城山,为古州城遗址.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钱武肃王在今址建城墙,城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
  北宋宣和四年(1121年),知州范之才重建.周围十里,基宽三丈,面广三之一,高倍之.原有城门十一.不久,四门毁坏,存留城门有七:东为赤松门,南有八咏门、清波门、长仙门和通远门,西为朝天门,北有旌孝门.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元统治者下令毁城,古城尽废.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廉访副使伯嘉纳等在旧址重建城墙,周长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二尺,厚二寻有四尺,高二寻二尺,共有城门七.西面和北面的二门,环以瓮城,即环绕城门外筑起小城,砌砖石为路,高与城等.在城墙上筑起齿状的矮墙,高五尺.在城楼旁建筑房屋七间,作守备嘹望之用.城南临江,以大溪为险,东、北、西三面挖掘护城河,宽约五十尺,深一丈六尺多,全长八千六百二十五尺.在护城河上有吊桥三座,桥头有石坝作阻拦.在护城河边造房三十六问,作守城戍卒的营房.
  明清时期,金华城墙曾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筑时,有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四个.康熙《金华府志》所刊《金华府治图》绘有明金华府署、金华县署、府儒学、县儒学等所在地,为当时金华城的概貌.光绪八年(1882年),知府邹仁溥重修旌孝门迤南至迎恩门一段;光绪十二年,知府陈文喙继续重修,自迎恩门迤北至旌孝门一段.全城周长九里多,城墙高约二丈三尺,基宽近三丈,面广九尺多,垛高五尺.原有城门十一,存者为南面的清波门(俗称柴埠)、东南的八咏门(旧名元畅门)、东面的赤松门(俗呼梅花门)、西南的长仙门(俗呼水门)和通远门(俗呼望门)、西面的迎恩门(旧称朝天门,俗呼兰溪门)、东北面的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已闭的四门为双溪门、至道门、清河门、天皂门(也称天柱门).各个城门旁均建造营房.朝天门、旌孝门和通远门都有月城.金华城东西长,南北距离短,南临大溪,东、北、西三面有城壕环绕,依山带水,坚固可守.古城金华,南扼瓯江括苍之喉襟,北为严州、杭州之唇齿,东和东北以台州、绍兴力屏障,西经衢州控制了通往赣湘之要道,形势险固,实在为浙东腹地,两浙要冲.
  另据明万历《金华府志》及光绪《金华县志》载,旧子城在大司前谯楼至星君楼,及大司后披仙台一带,周四里.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即后来大司前谯楼),东为熙春门(有小井巷路通东市街),西为桐树门(后建星君楼于其上,原有桐树十余株,高与城楼齐),北为金华门(大司后东边坡下路口).相传子城废于宋朝时,明万历时尚留保宁门和桐树门.